????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一座“糧囤”外形的設施坐落于濟南市萬德鎮馬套村頭。通過地下管道,畜禽的糞尿被輸入這座外形獨特的設置,幾天的醞釀之后,生物基質肥料被輸出來,全程無污水、氣味排放。這是山東省農科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畜禽廢棄物與秸稈綜合利用創新團隊的最新技術。
該團隊的技術人員朱榮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們在國內首次運用了圓形生物發酵倉,將信息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生物發酵技術等集成應用到發酵倉中,將糞污、稻殼、菌渣等多種廢棄資源混合發酵,實現物料添加、翻拌,氧氣補充、溫濕控制,廢氣回收的自動化,全過程污物(水、氣)無排放。”
據山東省農業部門的調查顯示,當前,山東省畜禽養殖每年約產生糞尿2.7億噸,農作物秸稈總量約為8500萬噸。養殖業的糞污和種植業的廢棄秸稈是放錯了地方的重要資源。以科技為支撐的現代畜牧業,在資源化路徑的指引下,已實現將其變廢為寶和循環綜合利用。山東省農科院上述新技術在濟南市萬德鎮的落地,為山東破解養殖業糞污和種植業廢棄物處理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手段。前不久,該技術被山東省畜牧協會評為2019第二屆山東農牧循環經濟高峰論壇新技術。
為弄清該技術的原理,科技日報記者前往濟南市萬德鎮進行了現場走訪。
在圓形生物發酵倉下,糞尿從管道匯入調節池,經切割泵與攪拌機切割攪拌,形成糞漿;通過自動加注裝置,將糞漿均勻噴灑在發酵倉基質上。糞尿被基質內的微生物菌群進行生物降解處理。在降解處理過程中,發酵倉基質溫度上升到50℃以上,水分蒸發,自動翻拌機對發酵倉基質進行翻拌,使糞漿與基質充分混合;經好氧發酵腐熟后,糞尿和稻殼等農業廢棄物“華麗轉身”,成為一袋袋深受農民喜愛的生物基質肥料。
朱榮生表示,整個操作過程用手持式遙控器即可實現,操作簡單易行;同時利用視頻云平臺技術,可實現遠程實時監控和數據傳輸;利用手機客戶端可實時監控整個圓形生物發酵倉的運行狀態、監測各種環境參數。
據了解,該技術已經在濟南部分地區推廣。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