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反對學閥作風 倡導學術民主

            2019-12-17 04:06:58     來源:科技日報

            弘揚科學家精神?論場

            近日,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對新當選院士們提要求時談到:要大力倡導學術民主,勇于反對學閥作風,堅決抵制“圈子”文化,不為虛名所擾,不被功利所惑。

            反對學閥作風已經成為學術界備受關注的話題。

            人們常說讓科學回歸科學,讓科學回歸純粹,代表的是全社會對學術界的美好期望。科學最講究求真務實,所以社會上的“歪風邪氣”“人情世故”,到了學術界都應該回到嚴謹治學的正道上來。殊不知,象牙塔不打掃,一樣藏污納垢;學術圈不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也會有歪風侵蝕。

            學閥作風也已蠶食著學術界。有人樂此不疲、如魚得水,有更多人苦不堪言、忍無可忍――有些科學家利用其“權威”“學術話語權”壓制后學,有些教授利用職務便利做出違反法律和社會道德的事情,有些教授侵占和利用學生及年輕學者的學術成果,讓許多人敢怒不敢言。

            近幾年,在年輕學生們的討論中,關于課題組內“大老板”“小老板”的描述,關于重要論文“搭車”署名的心照不宣都讓我們看到,“大導”掌控一切、權威說了算的現象時有發生。

            今年6月,中辦、國辦下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提到,崇尚學術民主,鼓勵不同學術觀點交流碰撞,尊重他人學術話語權,反對門戶偏見和學閥作風。

            這是給學術界的一記警鐘。一旦學術民主缺失,從一個維度上講,將讓科學問題不再有嚴肅認真的學術討論和評論;讓有思想、有干勁的科學家噤若寒蟬;讓客觀理智的學術批評不復存在;讓老一輩科學家與年輕人之間的學術對話渠道日益割裂。

            從更深層次上看,這股歪風將直接影響到年輕科學家的選拔和成長,影響到教學科研的梯隊建設,也必將嚴重影響學校的教學質量、科研創新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最終成為阻礙國家和社會創新能力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絆腳石。

            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行動起來,努力推動這一問題的解決――真理越辯越明,不該是學術權威一錘定音;優秀的青年科技人才是國家最寶貴的財富,應該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薪火相傳一直是我國學術界最優良的傳統,不該中斷,是整個學術界的共識。

            近日,新當選中科院院士也簽署了院士承諾書,承諾正確行使院士權利,履行院士義務,珍惜院士榮譽,發揮明德楷模作用;致力于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科學技術隊伍建設,弘揚科學家精神,發揚優良學風,普及科學知識。中國工程院2019年當選院士也發出集體倡議書。我們欣喜地看到,院士群體正率先發揚風清氣正的學術民主之風。不過,這些只是開始,我們期待學術界真正成為守正揚清、百家爭鳴的凈土。

            (責任編輯: HN666)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