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科學家精神?大家小事
“發還是不發?”對于航天任務指揮員來說,有時是極為艱難的選擇。
航天是復雜而耗資巨大的系統工程,任一環節稍有不慎,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當箭在弦上,發射在即,如果突發異常狀況,指揮員需要在極短時間內做出決定。貿然發射?一旦失敗,罪責難逃。推遲發射?難免給任務進度來帶影響。遇到這種情況,指揮員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在試驗隊員眼中,“兩彈一星”元勛、火箭與導彈控制技術專家黃緯祿,無疑是一位優秀指揮員。
一次某運載火箭飛行試驗,已經進入發射前“5分鐘準備”時,一級伺服機構反饋電壓表指針突然開始擺動。現場指揮所的人都慌了,緊急呼叫:“請黃總馬上到指揮所!”
正在山上觀察的黃緯祿拔腿就跑,趕到指揮所時,距離發射時間只剩2分鐘。他喘著粗氣聽完簡報,問平臺測試負責人:“平臺怎么樣?”
“平臺沒問題。”
黃緯祿沉吟片刻,果斷下令:“按時發射。”在場的人都捏了一把汗。
隨著倒計時結束,火箭騰空而起,飛行正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事后黃緯祿解釋說,通過平時對研制情況的深入了解,他對火箭各部分的質量、性能及工作狀態都心中有數,得知平臺沒有問題,他斷定指針擺動是由外因造成。由于箭上傳感器極為靈敏,外部一點輕微震動,甚至風都會讓它出現反應,而這些干擾在火箭起飛后不會產生影響。
如果說這次應急處置中黃緯祿胸有成竹,那么在“巨浪一號”固體潛射導彈海上試驗中,他扛起的責任則要沉重得多。
那次海試第一發失敗,參試人員寢食不安,壓力極大。身為總設計師的黃緯祿一邊攬責一邊鼓舞士氣,可是直到第二次發射臨近,大家仍忐忑不安、缺乏信心。
甚至連上級領導都十分動搖。發射當日凌晨,上級從北京打來電話,建議推遲發射。這讓黃緯祿也猶豫起來。
他躺在床上,腦子里翻江倒海。這種情況下推遲發射,誰也不會怪他,可是海上條件越來越不利,而且禁航日期已向全世界公告,如果錯過任務期限,不僅高昂的花費和大家的努力付之東流,還會造成很大的政治影響。堅持發射的話,假如再次遭遇失敗,這后果他承擔得了嗎?
黃緯祿努力平靜下來,從火箭各系統的測試情況到發射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預案,他一遍遍仔細梳理、分析。最終他撥通了領導的電話:“我認為發射條件已經具備,不宜推遲。”
這次試驗取得了成功。
此后一段時間,該海域的天氣果然越來越差。大家在慶幸之余,對黃緯祿勇敢決斷的驚人魄力和置個人得失于度外的無私品德愈加欽佩。
人物簡介黃緯祿(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中國著名火箭與導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黃緯祿長期從事導彈武器系統研制工作。他領導我國第一發固體潛地戰略導彈研制后,提出了“一彈兩用”設想,將潛地導彈搬上岸,成功研制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武器系統。這兩個型號的研制成功,為我國固體戰略導彈研制提供了理論依據,探索出中國固體火箭的研制規律,填補了我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空白。
(圖片制作:王小龍)
(責任編輯: HN666)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