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世界經濟增長也持續放緩,依然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2月12日中央召開全國經濟工作會議,總結回顧了2019年經濟工作,分析研究了2020年經濟工作的任務。
今年以來,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深化,金融風險得到了有效防控,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精準脫貧成效顯著,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家庭財富有所增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會議強調明年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29次提到“穩”字,一方面由于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較去年“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措辭更加嚴峻,不僅國內多重問題“相互交織”,而且“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另一方面,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這是明年最具有特色的時代坐標,為實現圓滿收官,必須確保經濟、社會等各領域都平穩運行。簡單講,這次全國經濟工作會議重點突出了四方面的亮點:
一大亮點:財政政策積極,大力減費提質,改變增效方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做好重點領域保障,比如在政策制定中就要注重考慮如何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海南自貿區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
與2019年的減稅降費和增加專項債額度相比,這次會議提及的財政政策,方式和側重點有所變化。積極財政政策,通過數量的擴大的同時,更要通過調整支出結構實現。通過“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的保障剛性支出,壓縮一般性支出,將財政資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制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同時通過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提高財政政策效果和質量。另外,會議還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做好重點領域保障,支持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
財政政策仍是明年逆周期調節的“重頭戲”。2020年,應該繼續推進實質性減稅降費政策,切入點是從企業稅費構成入手進一步挖掘空間,可以從三方面發力:
從清理財政補貼方面,防止低效甚至僵尸企業對政策的依賴;積極探索增加社保基金收入途徑,分解減稅降費減收壓力。
從調整稅率方面,可以考慮降低企業所得稅率,使我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保持有利地位。
從改善消費著手,所有有關老百姓福利、消費升級和新經濟發展的領域,諸如大眾出行交通、醫療衛生條件改善、老舊小區改造、消費基礎設施建設、自然災害防治重大工程實施、市政管網、城市停車場、冷鏈物流等建設,加快農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設施建設,將成為2020年新一輪積極財政的發力點。這意味著明年的基建投資依然是穩投資的重要抓手,同消費、就業、產業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導資金投向有關國計民生的消費行業、電子制造、食品環保、民生建設、基礎設施領域,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
二大亮點:貨幣政策穩健,靈活適度寬松,尋求動態平衡
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沒有變,但表述由“松緊適度”變為“靈活適度”,意在突出貨幣政策的靈活性,說明明年我國可能面臨更加復雜多變的形勢,貨幣政策總量保持穩定,但會根據經濟形勢進行調節,與會議提到的政策要“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相一致。就目前而言,貨幣政策要突出平衡好穩增長和控通脹。此外,會議首次強調“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可以預見,明年政策利率仍有調降的空間和必要,帶動LPR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
2020年,我們應該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必須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以保證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融資,更好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我們必須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融資,繼續改變金融脫實向虛的情況,繼續提升我國制造業水平,推進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等,用信貸行業支持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條件與潛在產出和物價穩定的要求相匹配,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民營企業、制造業中長期信貸支持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松緊適度,實施好逆周期調節,繼續營造適宜的貨幣環境,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確保資金流向制造業、民營企業等實體經濟領域。
三大亮點:關注基層民生,確保基本民生,投向基建民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方針,就是財政政策從總量調控變為結構調控,從單一經濟發展領域轉向綜合領域,傾向支持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這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政策導向,尤其是對貧困地區的人群,更是強調了必須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
今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最關鍵一年,進入了最后的收官階段。按照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2018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降至1660萬人,到2019年年底預計再減少1000萬。
2020年,我們將加強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同時啟動謀劃減少相對貧困,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資金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落實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措施,嚴把貧困人口退出關,鞏固脫貧成果。要建立機制,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和幫扶。
2020年,我們將加大城市困難群眾住房保障工作,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大力發展租賃住房,進一步解決老百姓住房困難問題。
2020年,我們將投資方向應該側重養老,托育,戰略性、網絡性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將有限的資源投入要注重保障民生,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轉移,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
2020年,發揮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做好關鍵時點、困難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要加快補齊民生短板,有效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上學難問題。要兜住基本生活底線,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要發揮市場供給靈活性優勢,深化醫療養老等民生服務領域市場化改革和對內對外開放,增強多層次多樣化供給能力,更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四大亮點:穩定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確保民生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要穩定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10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已完成1193萬,提前超額完成全年預期目標。
2020年,我們應該把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繼續解決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加強對各類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幫扶,支持多元化就業形態發展,進一步擴大就業。
2020年,我們將更加穩定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五大亮點:推進金融創新,化解金融風險,滿足消費需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必須強化風險意識,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我國金融體系總體健康,具備化解各類風險的能力。要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壓實各方責任。
我們知道,今年以來高風險金融機構、中小銀行局部流動性、影子銀行等風險得到有效化解,我國金融風險由前幾年的快速積累逐漸轉向高位緩釋,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壓實各方責任,金融體系總體健康,具備化解各類風險的能力。
2020年,我們要加強完善金融監管制度性安排,明確界定監管職責,強化補齊監管短板,加強監管協調,防止監管真空,要壓實監管部門、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的責任,分類處置,精準拆彈。對于一些難以預料的風險,要早做預案,夯實事前事后風險防線。
2020年,我們將繼續處理好消費和投資、創新和監管協調關系,降低金融市場的投機屬性,逐步回歸投資屬性,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繼續對影子銀行、金控公司風險嚴格管控,風險處置繼續向縱深推進。注意切斷風險關聯、傳遞和放大的渠道,避免釀成系統性風險,加大對違反金融政策的互金平臺的清理整頓工作,加強傳統銀行升級換代提升,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金融業結合,建立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監管和政策體系,為創新留下更為廣闊的空間,促進金融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顧雷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 責編:陶媛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