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有望再擴圍 農商行首入場

            2019-12-16 08:34:50     來源:中國經濟網

              □ 通過資產證券化,可以將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出表”,降低不良貸款率。

              □ 隨著參與機構增多,市場規模有望擴大,此前在定價、質押、交易等環節存在的部分難題也更容易解決。

              在經歷了2016年重啟、2017年擴圍后,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的試點范圍有望進一步擴大。

              據了解,監管層此前已組織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召開相關會議,初步確定了新增的入圍機構,其中包括四大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郵儲銀行(601658)、部分城商行、部分農商行,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農商行首次拿到試點的“入場券”。

              此前,我國新一輪不良資產證券化已完成了兩批試點工作。2016年2月份,八部委聯合提出重啟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總發行額度為500億元,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6家銀行獲得首批試點資格。

              2017年,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國開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浙商銀行(601916)、北京銀行、江蘇銀行(600919)和杭州銀行(600926)共12家銀行入圍第二批試點名單,總發行額度仍為500億元。

              此次擴圍是第三批試點。但據了解,目前除了入圍機構基本確定,第三批試點的總發行額度、優先劣后的底層資產等細節尚未明確,相關事項仍待研究與落地。

              此次不良資產證券化擴圍的原因是什么?將對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產生何種影響?在試點推進過程中,哪些痛點仍有待解決?

              “所謂不良資產證券化,從具體操作過程看,是由發起人把若干筆不良資產或不良資產收益進行捆綁組合,構造一個資產池,然后將資產池出售給一家專門從事該項目基礎資產的購買、發行資產支持證券的特定目的載體,即SPV。”某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說,SPV以購買到的資產為基礎發行債券,并委托發起人處置資產,資產處置形成的現金流用于向債券購買者支付債券本息。

              最新監管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37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320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6%,較上季末增加0.05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表示,通過資產證券化,可以將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出表”,降低不良貸款率;在銀行業資產質量承壓的背景下,有助于緩釋存量不良資產的信用風險,盤活存量,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從此前兩批試點情況看,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市場活躍度較低,參與者的熱情也有待提升。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6家試點銀行先后發行14只不良貸款ABS產品,總計發行156.10億元,占發行試點額度的31%;2017年的發行規模為129.61億元,2018年為158.8億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投資主體范圍有限,導致部分專業投資機構無法進入;另一方面,不良資產具有特殊屬性,在現金流回收方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且基礎資產的個性化程度較高,各參與方態度均較為謹慎。

              對于此次試點擴圍,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參與機構增多,市場規模有望擴大,此前在定價、質押、交易等環節存在的部分難題也更容易解決。下一步,監管層應重點調動商業銀行的積極性,在稅收、考評等方面給予一些激勵。

              與此同時,還需繼續加強對市場投資者的培育,匹配的投資人群體和成熟的市場是證券化產品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不良資產支持證券,尤其是其中次級檔證券屬于典型的高風險、高收益產品,對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能力均有較高要求。?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cyf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