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2017~2019對比刷屏朋友圈?為什么“我太難了”、“硬核”、“朋克養生”等熱詞傳播極廣?這些有趣的問題都可以在心理學中找到答案。
近日,知乎「這才是心理學|非常想問」科普圓桌上線。據悉,此次圓桌是「致知計劃之科學季」——「非常想問」科普征文大賽的首個分會場。圓桌內收錄了如“好奇心的動機有哪些?”、“人們為什么喜歡驚喜?”、“只要內心夠強大就不會得抑郁癥?”等生活中常見問題,眾多心理學專家與網友在此交流探討,用通俗有趣的語言暢談心理學話題。
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如何產生?
斯蒂芬斯說:好奇心比勇氣更能令人戰勝恐懼。那么好奇心是怎么產生的,它的心理機制是什么?在“是什么讓我們產生了好奇心?”問題下,知乎心理學話題回答者“離離原上”對此進行了分享。
在現代心理學界的共識中,好奇心是一種出于內部動機的信息采集和搜索形式。“離離原上”以昆蟲信息采集、靈長類動物信息權衡研究為例,說明好奇心與獎勵和學習兩個行為息息相關。通過好奇心,人們期望解決與認知不一致的信息,減少不確定性。好奇心這種與生俱來的心理動機,雖然普遍存在,但它對人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促進作用。
低概率贏面觸發驚喜 不確定性更能激發情緒
如果說,好奇心是期待獲得回報和獎勵,那么超出期望的獲得,我們稱之為驚喜。人在什么情況下感到驚喜,為什么會產生驚喜的情緒呢?中山大學基礎心理學博士熊希靈在“為什么人們喜愛「驚喜」?它制造「超乎平常水平的愉悅」的心理學機制是什么?”問題下進行解答。
熊希靈表示,人類進化的情緒適應性決定了,一件事的結果與預期是否一致,會對情緒喚醒水平有影響,而意外會讓人有更大的情緒覺醒。他從神經科學角度解釋低概率出現的贏面將讓人體驗極端的興奮愉悅,而不可預測的事件往往會激發人類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人類對“不確定性”會比“確定性”有更深的認知加工和更強的情緒喚醒。
抑郁癥患病風險人人有 日常相處多些善意與包容
好奇和驚喜都屬于正面的心理情緒,而當缺乏好奇與驚喜時,往往可能暗示著一些潛在心理疾病,例如抑郁癥。那么,抑郁癥是怎么產生的?為什么面對同樣問題有的人會抑郁,而有的人不會?
昆士蘭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王怡蕊,在問題“一顆足夠強大的內心能保證不得抑郁癥嗎?”下給出答案。王怡蕊表示,很多時候抑郁癥是由于多個相對較小的問題疊加導致。在一個人的心理天平中,一邊是心理挑戰,包含壓力源和天生易感性;另一邊是應對資源,包括社會與情感支持、心理應對能力等。天平平衡與否決定患心理疾病的幾率。無論是否“脆弱敏感”,每個人都有可能得抑郁癥。不能用自己的角度、人生經歷、評判標椎形成對待他人的主觀判斷,請用善意與包容成為他人的社會支持。
生活處處有心理學 知乎攜手專家科普生活心理
在大眾認知中,心理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常被用于犯罪刑偵、心理疾病治療等;事實上,生活中處處有心理學的影子。此次圓桌以知乎優質問答為起點,匯聚大批專家、從業者,幫助更多人科普生活心理學知識。截至12月3日,知乎「這才是心理|非常想問」圓桌已獲得超3千萬次瀏覽。
據悉,后續科普大賽將以圓桌形式陸續展開,覆蓋自然科學、工程學、健康等多個領域。通過本次科普征文大賽,知乎將進一步豐富創作者生態,為用戶帶來更優質的內容與更好的體驗,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永文)
[ 責編:肖春芳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