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時代中國發展的新思考
王輝耀(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與彭博共同主辦的“2019年創新經濟論壇”日前在北京召開。本屆論壇以“新經濟,新共同體”為主題,600余位外國政府官員、前政要和中外企業家、專家學者出席。筆者應邀參與多場討論,與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等參會嘉賓交流,深刻感受到世界各國對中國的新經濟發展充滿期待,希望中國可以推動多邊合作發展和創新,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更大貢獻。
近年來,隨著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同時,氣候問題、環境污染和逆全球化等眾多全球性危機接踵而至。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出席創新經濟論壇的外方代表時指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各國攜手應對,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成為獨立的創新中心,或獨享創新成果。創新成果應惠及全球,而不應成為埋在山洞里的寶藏。面對眾多不確定性,各國需要聯手合作,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中國是多邊主義合作的支持者和踐行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發展模式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正如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在本屆“創新經濟論壇”的開幕致辭中所說,“只有敢于創新、勇于變革,才能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想在這場世界“變局”中開辟新的發展道路,就需要以創新的思維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變局”二字是對當今國際形勢的精準概括。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推動了新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也在影響著世界格局的變化。通過堅持創新,中國已成為新經濟發展的大沃土。中國堅持走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從一窮二白的落后狀態,迎頭趕上,帶領7億多人口實現脫貧,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在創新發展的推動下,中國在AI、5G通信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領域走在了世界領先行列。
在技術和資本的驅動下,零售、汽車和房地產等許多傳統產業正在升級發展,新技術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拓寬。這種新經濟發展趨勢不僅可以推動中國國內經濟增長,更在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模式。現在,不僅是阿里巴巴、華為、字節跳動等中國的大科技公司在國際主流市場已擁有一席之地,許多獨角獸企業也在積極“走出去”,走向歐美市場,開發新興市場。
中國龐大的中產階層孕育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中國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政策更加開放,這些優勢正吸引著全球企業來中國尋找商機。今年以來,中國先后頒布了《外商投資法》和《實施條例》,并大幅開放金融領域,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后,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的營商環境,讓外資進入中國更加容易,也更加安全。對外資來說,中國新經濟行業的迅猛發展也為其帶來了新的機遇。花旗銀行、匯豐銀行、摩根大通等外資投行近年來紛紛根據中國新經濟企業的發展需求調整自身構架,引入金融科技,為新經濟企業發展提供更全面和優質的服務。
在新經濟時代中,中國不僅需要對自身發展定位進一步思考,也需要對自己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進行新的思考。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和國際地位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中國能在發展自身經濟的同時,在國際合作中貢獻更多力量。不久前,WTO副總干事艾倫·沃爾夫在全球化智庫(CCG)發表演講時明確表示,中國具有領導WTO改革的能力,希望中國可以幫助制定和實施“WTO?2025”議程。的確,中國在國際社會中不再可以只顧自己發展,更需要承擔一些領導責任,主動參與到國際議題的討論中。
中國承擔領導責任,主動參與國際議題討論并不意味著要向世界“輸出”自己的發展模式,或是推翻現有的多邊機制,而是在與世界各國的合作中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在中國具有優勢的全球治理領域凝聚共識,用更加開放的姿態與世界各國進行交流與溝通。
開放戰略是推動中國發展的強大動力。在開放市場的同時,我們也要更多地開放我們的思想和心態,歡迎世界各國來到中國,進一步發現和了解。本屆“創新經濟論壇”的主辦方之一是美國企業彭博,論壇組織各國政商學界精英人士發起對中國發展模式和新經濟行業未來的探討,并探尋應對全球挑戰的解決方案,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開得更大。我們應該鼓勵更多的國際機構在中國舉辦這樣的活動,一方面將多元化的思想帶入中國,另一方面也讓中國聲音走向世界,共同構建更加包容和公平的全球化。
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中國正與世界各國一同接受“百年之未有大變局”的考驗。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必將會經歷風風雨雨。我們需要未雨綢繆,做出新的思考,把握好新經濟時代的發展機遇。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李思陽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