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評論:特殊工時制不能成為權益黑洞

            2019-11-24 10:39:07     來源:北京青年報

              特殊工時制不能成為權益黑洞

              今日社評

              本報特約評論員

              特殊工時制下職工權益保障難問題近期引發輿論關注。一些用人單位為了節省用工成本,打起了特殊工時制的主意,比如通過特殊工時制走“捷徑”以逃避加班費用,有的企業在執行特殊工時制度時存在管理不規范、操作不嚴謹等問題。有關部門應當嚴格把好審批關,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堅決防止特殊工時工作制被濫用。

              據《工人日報》報道,特殊工時制下職工權益保障難問題近期引發輿論關注。以在北京一家裝修公司做設計師的陳哲(化名)為例,入職半年多來,工作到晚上10點以后已是常態。按照此前簽訂的勞動合同,陳哲的崗位執行不定時工時制。看到周圍“朝九晚五”的同事朋友加班時能領加班費,陳哲不禁疑惑,像他這樣非“朝九晚五”工作、卻經常加班到深夜的勞動者,能否拿到加班費。

              和陳哲有著同樣困惑的勞動者不在少數。根據法律規定,除了每天工作八小時的標準工時制,工時制度還有綜合計算工時制和不定時工時制,這兩種屬于特殊工時制。允許用人單位采用特殊工時制,是考慮到一些工作崗位工作時間不確定、工作性質特殊或受自然條件限制等因素。現實中,一些用人單位為了節省用工成本,打起了特殊工時制的主意,比如通過特殊工時制走“捷徑”以逃避加班費用,有的企業在執行特殊工時制度時存在管理不規范、操作不嚴謹等問題。

              表面上看,特殊工時制不用按時打卡上下班,時間更自由,讓不少人羨慕。然而,不少按特殊工時制工作的職工有一肚子苦水——雖然沒有考勤和工時的硬性要求,卻常常需要加班到深夜,雙休日和節假日往往也不能休息,有時還拿不到加班工資。

              1995年1月1日起執行的原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三條明確規定了勞動者在法定標準工作時間以外工作的支付工資標準,同時指出“實行不定時工時制度的勞動者,不執行上述規定”。北京等地的地方性規定,都沿用了這一規定。以此來看,一些企業不支付不定時工時制勞動者加班工資,是有法律依據的。

              不過存在不等于合理,該規定是20多年前制定的,當時的加班現象遠非今天所能比,勞動強度也不可同日而語。規定執行時我國還未實行雙休日,法定節假日也沒有現在這么多,如今雙休日、節假日加班已經成為許多不定時工時制勞動者的常態,這一因素應該被考慮在內。

              加班費不僅是對勞動者付出額外勞動的一種補償,更能有效抑制用人單位隨意地延長工作時間。不定時工時制可以不執行加班工資,很容易成為用人單位過度用工的漏洞,不利于勞動者權益的保護。

              對于不定時工時制來說,工作性質不同,的確不適合照搬標準工時制的加班費標準。不過,“不執行上述規定”不應等同于加班“加了也白加”。當下,是否有必要針對不定時工時制勞動者量身定制一套規定,保障其休息休假權利和加班工資待遇。退一步講,如果傳統的八小時之外不視為加班,至少也應把節假日列入加班范疇。目前,上海等城市規定,在實行不定時工時制的時候,法定節假日加班仍需按本人日或小時工資300%的標準支付加班費。其他地方有必要借鑒這一做法,從保障勞動者權益的角度出發,對于不定時工時制一律沒有加班費的規定進行修改。

              同時,執行特殊工時制度時管理不規范、操作不嚴謹的現象也值得警惕。根據規定,企業申請實行特殊工時制度,需經過勞動行政部門的審批。然而,一些企業僅僅是在勞動合同中約定或單方告知勞動者,就實行特殊工時制,或是少批多用,私下擴展不定時工作崗位為多個崗位,通過特殊工時制走“捷徑”以逃避加班費用。

              有關部門應當嚴格把好審批關,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嚴格懲處企業違法違規行為,堅決防止特殊工時工作制被濫用。

            [ 責編:劉洋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