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南方采暖不宜照搬北方模式

            2019-11-11 10:47:5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供暖季即將到來,南方是否應集中供暖話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熱點。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近年來在武漢、合肥、長沙等“供暖線”以南部分地區,一些居民已經開始享受到了暖氣帶來的舒適。

              據了解,安徽合肥實現了較大范圍的集中供暖,供暖范圍覆蓋主城區和三大開發區,包括189個小區、11.5萬戶居民,供暖面積2500萬平方米。在湖北武漢,目前武昌地區幾個靠近熱電廠的片區已享受到了集中供暖。在江蘇揚州,位于瘦西湖景區的鳳凰水岸等多個小區將實現集中供暖。

              上世紀50年代,由于經濟落后、能源緊缺,只能讓寒冷的北方地區“先暖起來”。于是,以公認的南北地理分界“秦嶺—淮河”線為參考,劃分了一條集中供暖分界線,分界線北邊的城市由政府統一建設集中供暖系統。專家表示,這么分在當時是有一定依據的。

              不過,這種分法也有一定缺陷,即:只考慮了大氣溫度,沒有考慮濕度、風速等可能影響人體感溫度的因素。從氣象學角度看,濕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較大,濕度每增加10%,人體感受溫度則降低1℃。由于南方多陰雨天氣,很多南方地區居民都對那種“冷到骨子里”的濕冷深有感觸,這是很多人呼吁南方實行集中供暖的原因所在。

              但是,這條“供暖線”是不是因此要大幅南移,或是干脆取消呢?氣象學家認為,南方地區冬季很少像北方一樣出現持續性低溫天氣,通常是過程性低溫。因此,南方是否需要大范圍集中供暖,尚待進一步開展氣候論證。

              11月5日,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預報員葉殿秀表示,根據會商預測結果,今年冬季,我國是冷冬的概率幾乎為零。今年暖冬的概率大增,加上南方較少出現持續性低溫天氣,也是很多人認為南方實行大范圍集中供暖缺乏必要性和經濟可行性的原因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表示,當前討論的核心問題不應是南方是否需要供暖,而是使用哪些方式供暖,是否要集中供暖,其實南方并不適合集中供暖。一些城市建筑專家也表示,南方建筑大多缺乏墻體保溫設計,要改造城市管網,并對南方既有建筑結構大面積改造,這兩項無一容易。

              同時,居民經濟承受能力也有待考驗。比如,合肥市兩個通暖氣管道已有10年的小區,仍有三成業主沒有開通暖氣。不開通暖氣的業主認為,集中供暖分攤費用過多、不合理,不如空調可隨時開關節省費用。

              此外,大范圍集中供暖也將對空氣環境質量造成一定影響。每到冬天,北方霧霾天就會增多,這跟供暖有一定關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教授2017年的研究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入采暖季后,二氧化硫排放增加近50%,一次PM2.5排放增加約30%,尤其PM2.5主要成分的有機碳排放增加近1倍。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都面臨能源結構轉型、推動清潔取暖的問題,這將對天然氣等能源保障供應帶來一定的挑戰。

              因此,專家表示,南方采暖不宜簡單照搬北方模式,應因地制宜以多元化方式解決。在城市人口集中區域的小區內,適合集中統一供暖。比如,武漢利用武昌、青山的熱電廠發電產生的余熱,對覆蓋范圍內的用戶集中提供暖氣和熱水。對于一些市政集中供暖管道無法到達的小區,可以采取燃氣壁掛爐等分布式能源供暖。(記者 曹紅艷 郭靜原)

            [ 責編:趙宇豪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