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牛彈琴
原標題:敏感時刻,安倍又要來中國了!
(一)
重大的新聞,有時就隱藏在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中。
最近幾天,在上海和曼谷,重大活動一場接一場。最高領導人的演講,內涵相當豐富。譬如,他說:
長江、尼羅河、亞馬孫河、多瑙河晝夜不息、奔騰向前,盡管會出現一些回頭浪,盡管會遇到很多險灘暗礁,但大江大河奔騰向前的勢頭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去年提到了“大海就在這里”,今年是大江大河奔騰,其中有深意,大家可細細體會。
新華社的報道說,這句話引來熱烈掌聲。法國總統馬克龍還當面對最高領導人說,這次主旨演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即使不在上海,世界很多人應該都在認真聆聽。其中,肯定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此前一天,安倍剛剛在曼谷和李總理舉行了會晤。這也是一年來中日總理的第一次會晤。從事后發布的通稿看,第一個反應就是:
敏感時刻,安倍又要訪華了,大約在冬季。
因為在新華社的通稿中,總理有一段這樣的表述:
今年適逢中日韓合作20周年,中方將舉行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期待以此為契機促進三方合作,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
安倍則這樣回應:
去年以來,日中高層多次會晤,有力推動兩國關系在新時代取得積極發展。日方愿同中方加強對話溝通,深化務實合作,密切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的協調。我期待赴華出席第八次日中韓領導人會議,推動三國合作邁上新臺階。
看清楚了吧:
1,就在今年,中國將舉辦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
2,安倍態度很明確,將來華出席會議。
3,安倍還承諾,將推動三國合作邁上新臺階。
這是一個重大的變化,尤其是在當下的敏感時刻。
要知道,今年日本和韓國交惡,很多人都認為,今年的中日韓峰會,估計又玄了。此前,因為關系惡化,中日韓峰會多次被擱置。
如果不開,無疑是對中日韓合作的一次重大打擊。
但現在答案明確了:開,繼續在中國開。
中國官方還沒正式發布會議的時間和地點。但按照日本官員的透露,估計是在12月,可能在四川成都。
如果真是這樣,可愛的大熊貓,將見證中日韓關系的轉圜。
(二)
事情確實在悄然發生變化。
11月4日,在曼谷,雖然關系還高度緊張,但安倍和文在寅終于坐在了一起,進行了11分鐘的交談。
這也是兩人一年多來首次會面。照片上,兩人都是一臉嚴肅,但能坐下來,就是一個不錯的開端。
相比于日韓關系目前的低谷,中日關系已經逐步回到了正軌。
去年10月,安倍正式對中國進行了訪問。上一次,還是野田佳彥2011年12月訪華呢。
一晃,七年就這樣過去了。記得去年還有這樣一個細節,終于要去中國了,在專機起飛前,平時發推不太積極的安倍,特意發了這樣一條信息:
羽田機場的藍天。已經有七年沒正式訪問中國了。雖然存在著種種的問題,但也正因此,首腦們才更應該敞開心扉,坦率地講出心聲。借此次機會,我想把日中關系推進到新的階段。
安倍心情很激動。值得一提的是,安倍專機降落北京的時候,還是嚴重霧霾;但晚上一陣大風刮過,真的是云開霧散了。
一年過去了,安倍又要再次來華了,參加中日韓領導人會晤;按照行程安排,明年春天,最高領導人估計將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日韓的關系,也從曼谷開始逐漸解凍。
怎么看?
老規矩,三點簡單總結一下。
第一,中日韓關系正發生巨變。
真讓人特別感慨,中日韓三國關系,似乎是這個世界最復雜的三國關系了。互相都是鄰居,人文也很親近,照理說應該合作最密切;但隔三差五,總是互相爭吵,甚至一度要不相往來。
但終于,關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所以,我們看到,日本一改以往的反對態度,在積極加入亞投行、“一帶一路”;安倍去年對中國進行了歷史性訪問,一再熱情歡迎我領導人訪日;最高領導人夏天去日本參加了G20峰會,不久前日本天皇即位,我們派去了重量級的老王同志……
日韓關系在跌入低谷之后,也開始慢慢止損。這次,安倍和文在寅在曼谷小坐片刻;下一次在中國,兩位領導人估計會認真暢談了。如果各方處理得好,中日韓合作將迎來新的春天,毫無疑問,這對東北亞局勢和世界經濟,都將帶來深遠影響。
第二,更考驗三國決策者的智慧。
坦率地說,中日關系走出低谷,與決策者的謀略和智慧分不開。所以,在這次與安倍會晤中,總理也再次強調:要打造更加健康穩定持久的中日關系。
怎么更加健康穩定持久?那前提之一,就必須妥善處理敏感問題。這其實也是日韓問題的癥結所在,這也是日本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
所以,在日前“北京-東京”論壇上,對中日關系非常熟悉的王毅就提出了“三越三不”:越是開創新時代,越要夯實好基礎。越是要在有關歷史和臺灣問題上重信守諾,不能含糊,不能懈怠,更不能倒退。
中日韓峰會,已確定年底在中國召開,這與三國領導人尤其是中國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因為不堪的過去,恩恩怨怨還會有,歷史創傷還會隱隱作痛,但政治家就是要冷靜、克制,推動外交關系朝最希望的方向走。
第三,這是時代對中日韓的要求。
在進博會主旨演講中,最高領導人說了這樣富有深意的一段話:
距離近了,交往多了,難免會有磕磕碰碰。面對矛盾和摩擦,協商合作才是正道。只要平等相待、互諒互讓,就沒有破解不了的難題……堅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堅持“拆墻”而不是“筑墻”……
也難怪馬克龍感嘆,這次演講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這段話,形容中日韓也是再恰當不過。合作和競爭總是相互關聯的,至于未來的競爭,我總認為,不僅僅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更是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歐洲有歐盟,北美有美加墨,東亞呢?東盟畢竟體量太小,中日韓完全可以攜手合作。
從未來看,中國的崛起,東亞的崛起,首先是中華文化圈的整合。作為該文化圈中的主要國家,中日韓應該成為朋友,最好也成為朋友。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但高超的大國外交,就是將強敵化為朋友!
實現這一點,對東亞三國的整體國家利益,應該說超越100個諾貝爾和平獎。
RCEP基本已經成型,接下來,就看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了。過程中肯定會有波折,也不乏外界摻沙子,但何去何從,更考驗三國決策者的謀略、勇氣和遠見。
還是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
肯定就在冬季,安倍和文在寅應該都要來中國了。這是一個不錯的開端,中國那么大,值得他們好好看看、認真想想,當然,中國也可以好好勸勸。
(責任編輯:婁在霞 HN151)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