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楓林谷,流水潺潺,紅葉似火,游人如織。景區護林員張春友一大早就整理好行裝,開始一天的工作。
張春友今年57歲,1980年就開始在林場上班,干了30多年伐木工,現在當了護林員,每月收入4000多元,還有五險兩金。用老張的話說,“退休也不愁了。”
楓林谷森林公園位于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南部,該縣森林覆蓋率達78.4%。2012年以前,背靠著綠水青山,桓仁縣的林場職工卻“吃出了窮肚子”,尤其是當時全縣最窮的林場――和平林場。
“2012年,桓仁縣8家國有林場職工人均月工資只有1700元。”楓林谷森林公園旅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翔告訴記者。
2012年底,通過采取和平林場控股、其他7家林場入股的方式,桓仁縣開始建設森林生態旅游度假景區,成立了楓林谷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林場的職工也成為景區的管理員、服務員和護林員。
經過開發,楓林谷帶動了這些林場的發展。森林公園營業至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旅游收入成為國有林場收入主要來源。據統計,5年多來,楓林谷森林公園累計收入5000萬元,相當于8家國有林場兩年采伐木材的收入,保護森林近萬畝,減少木材采伐5萬立方米。景區附近的和平村有農家院50多戶,依托森林旅游,戶均年增收3萬多元。
由“木材經濟”轉向“生態經濟”,桓仁縣改變了國有林場以木材生產為主的經營模式,實現了從“賣木材”到“賣景觀”的轉變,取得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共贏。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04日 14 版)
(責編:羅知之、孫陽)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