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決國際區域矛盾 中國可發揮更大作用
王輝耀(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在逆全球化勢力和全球化趨勢進行碰撞對抗的過程中,更多的不確定因素加劇了世界格局的不穩定性。在區域一體化趨勢加強的同時,區域內的國家間矛盾也更加顯著,對國際安全和平發展提出挑戰。10月26日至29日期間,在開羅和多哈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國際區域核心會議就對當下亟待解決的國際安全問題和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進行了深度探討。筆者在參會期間切實感受到國際社會對中國在關鍵問題上推動多邊合作有著更高期待。
海灣國家之間的沖突與矛盾是全球區域安全風險的突出體現。海灣國家豐富的能源資源使其成為大國博弈的核心戰場,在大國勢力的影響下,國家間矛盾錯綜復雜。雖然有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支撐其多邊合作,但2017年爆發的卡塔爾外交危機已經暴露了這種合作機制的脆弱性。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后海灣地區局勢更加動蕩。作為昔日中東和平的主導者,美國在單邊主義的影響下,逐漸偏離多邊合作的道路。美國在海灣地區做出的種種利益至上、背信棄義的行為使其信譽掃地。然而,在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下,維護國際安全仍需要一個具有領導力量的國家。希望美國在短期內做出改變,放棄追求“美國第一”顯然并不現實,在這種背景下,世界各國紛紛將目光投向中國,希望中國發揮更多的帶領作用。
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對海灣國家實現自身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借鑒意義。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快速騰飛令世界矚目。四十年來,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79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90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工業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特色的發展方式為世界各國帶來了發展的新思路。在實現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中國也在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作出貢獻。中國已經連續13年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位居第一,其貢獻率保持在28%左右。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正在不斷增強,在國際事務中也已擁有更多話語權。因此,中國對世界的突出貢獻不應只停留在拉動GDP增長方面,中國可以利用自身影響力在維護區域和平與穩定上貢獻更多力量。
中國與海灣國家長期進行合作,已成為海灣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之一,中國參與海灣地區矛盾調停,推動海灣國家進行多邊合作有利于“多贏”發展。能源是中國和海灣國家加深合作的重要動力。海灣國家石油儲量約占全球30%,而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50%的進口石油來自海灣地區;卡塔爾是中國的第三大天然氣供應國。未來中國對天然能源的需求可能還會增加。除了能源,中國還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國有著重要的貿易關系。中國已成為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科威特等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2017年,中國對海灣國家投資額達600億美元,已超過美國成為該地區的最大投資國。
在科技領域,中國與海灣國家也存在巨大的合作潛力。海灣國家經濟發展長期依賴能源出口,雖然是世界上較為富裕的區域之一,但是其工業和科技研發都處于落后地位,而中國近年來在新能源、信息通訊技術等領域取得了眾多創新成果,在科技領域具有眾多優勢。因此,中國與海灣國家可以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探尋新的合作路徑,實現科技創新的合作共贏。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還與海灣國家提出的“愿景計劃”相呼應,為中國加深與海灣國家的合作創造了良好契機。
和平穩定是貿易暢通和經濟繁榮的前提條件,促進區域多邊對話合作有利于“一帶一路”建設順利進行。目前,“一帶一路”建設遇到的顯著問題之一就是,許多沿線國家存在的不穩定現象提升了項目投資風險和項目成本。在中東地區,有些國家之間因為長期存在的矛盾致使相互不愿對話,也給中國和他們之間的貿易合作造成了阻礙。針對這種現狀,中國可以適當進行調停工作,推動他們開啟對話。
慕安會是歐洲參與調停海灣國家區域沖突的有效平臺,為中國扮演發揮和解作用提供了有益借鑒。本屆慕安會國際區域核心會議上,歐洲國家通過組織相關議題研討,凝聚合作共識,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卡塔爾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緊張局勢。會議結束后,卡塔爾參與了歐洲-阿拉伯峰會,這對于和平解決海灣國家之間的矛盾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中國可以借鑒慕尼黑安全會議的形式為打破海灣國家之間的僵局貢獻一份力量。
從亞太到中東,中國正在用貿易合作這種和平方式將不同地區凝聚在一起。中國參與國際事務不意味著要走美國式的霸權道路,而是更多地利用自身影響力將矛盾各方帶到談判桌上進行對話,展現能夠凝聚共識的引領作用,推動多邊主義合作。
(責任編輯:DF407)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