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北京量子院探索引才用才新機制

            2019-10-23 09:20: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北京量子院”)作為新型研發機構,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推動下,自成立以來大膽創新,著力探索有利于人才引進、培養、激勵、使用的“兼聘兼薪”新機制。

              探索靈活的引才新機制

              成立于2017年的北京量子院,是由北京市政府牽頭,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軍事科學院5家學術單位共同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

              “北京量子院的宗旨是瞄準世界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科技前沿和國家在量子信息技術等領域的戰略需求,創新體制機制,組織、承擔國家和北京市量子信息的研究工作,并推動相關成果轉化。”北京量子院院長薛其坤院士說,“量子院在組織架構上不限定機構規格,不核定人員編制,為探索如何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為靈活的引才新機制奠定了基礎。”

              讓科研人員“兼聘兼薪”,是北京量子院根據國家人才改革精神確立的引才、用才新機制。今年以來,北京量子院先后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5家共建單位溝通,就如何開展“兼聘兼薪”進行深入討論和交換意見。針對各共建單位在兼聘時間、兼聘報酬分配等方面規定不同的實際情況,北京量子院堅持“一院一所一校的溝通機制”,一家一家談,談妥一家,簽訂一家。

              經過多次溝通,北京量子院與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物理所及其科研人員,就“兼聘兼薪”達成共識,為科研人員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共享創新成果,實現三方共贏。今年6月,北京量子院與這兩家單位及其兼聘研究員共同簽署了“兼聘兼薪”三方協議,首批簽約了28位科研人員。據介紹,截至目前量子院的55名全職科研人員、93名兼聘人員已全部到位。

              探索科學的用才新方式

              “兼聘兼薪”科研人員引進來了,如何打破論資排輩的陳規,真正做到唯才是舉、人盡其才?

              經過與共建單位科研人員的細致商談,北京量子院確定了“兼聘兼薪”科研人員“分類施策”的新方式:簽約人員中的戰略科技人才負責制定研究方向、開展學術交流和培養研究生;科技領軍人才負責組建團隊,帶領團隊科研攻關,取得突破進展;青年杰出人才與團隊協同合作,開展科研攻關。

              研究成果的知識產權如何歸屬?對于這個不容回避的關鍵問題,北京量子院將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確定,根據“兼聘兼薪”科研人員使用經費、儀器設備,以及研究內容、方向等情況,三方協商解決。

              與此同時,北京量子院還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對“兼聘兼薪”科研人員的績效考核,打破“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四唯傾向,建立以“小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

              探索高效的科研新手段

              在學科的邊界處往往容易產生大的創新思想,不同學科交叉融合容易碰出創新的火花。但原始創新的想法往往會超出現有實驗條件,很多想法會受實驗設備的限制最后放棄。

              為破解這一困擾科研人員的老大難問題,北京量子院實行與共建單位設備共享機制,目前已完成首批共享儀器設備共計127臺(套)。

              北京量子院“兼聘兼薪”研究員駱軍委,基于北京量子院和中科院半導體所提供的科研條件,迅速組織起了硅量子計算的攻關團隊。其中,駱軍委負責提供理論設計方案,量子院兼聘研究員成步文負責材料實驗制備,中科院半導體所研究員袁國棟負責器件加工、北京量子院新招聘的助理研究員負責測量,北京量子院訪問學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員負責硅量子器件和自旋注入的研究。

              據薛其坤院長介紹,北京量子院將在總結推進“兼聘兼薪”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與其他共建單位溝通,并適時與共建單位及其科研人員簽訂三方協議。“同時,我們還將積極探索全時聘用人才制度,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讓人才在量子院這個平臺上更好地施展才華,為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添薪助力。”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23日 12 版)

            (責編:岳弘彬)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標簽: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