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底盤,可以在飛馳百萬公里后依舊如新?
“我們自己的!”這個答案的背后是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動故事:曾經,一列動車上安裝的進口軸端接地裝置出現了問題――該裝置如同汽車底盤,當時僅運行了不到10萬公里,厚厚的銅盤便已嚴重磨損,極大影響了動車性能。
“那時候,這類裝置幾乎全靠進口。為改進性能,我們從無到有做研發,僅3年時間,‘復興號’動車組就用上了國產‘底盤’。”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戴光澤的辦公室里,至今保存著這套國產“底盤”樣品――經過百萬公里高鐵里程測試,其銅盤依舊锃亮如新:“我們的產品設計運行里程可達240萬公里。”
這僅僅是西南交通大學開展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的成果之一:2015年,該校開始將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的70%分割給職務發明人,一系列被束之高閣的科技成果開始加速向市場轉化。
“分割職務發明專利權給發明人,使發明人‘晉升’為與高校平等的共同專利權人,能激勵發明人進行科技成果轉化。”西南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中心主任劉安玲介紹,這項改革的核心是將職務科技成果由國有改變為國家、職務發明人混合所有,將“先轉化、后確權”改變為“先確權、后轉化”,使發明人真正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提高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使職務發明人與學校從“分糧”變為“分地”,是對我國原有的大學科研激勵制度的突破,一開始西南交大也捏著一把汗。西南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副總經理康凱寧說,在2017年7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七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建設方案讓學校深受鼓舞,感覺我們這步棋走對了。”康凱寧興奮地說。
改革后,科技成果成了“金果果”。“超臨界水蒸煤”技術轉化所得1.5億元收益,其中70%用于對科研團隊股權獎勵;一項噴膜防水材料技術經第三方評估,作價500萬元入股一家材料公司,科研團隊持有其中300萬元股份,不到兩年就完成了產品化;最高時速175公里的車載探地雷達技術投入市場后,橋梁隧道的檢測效率提高了35倍……在西南交大,曾經“塵封”的科技成果,進入市場后迅速顯現出巨大紅利。
改革前,2010年至2015年,西南交大只有14項專利得到轉讓許可。改革的4年時間里,西南交大已完成200多項職務發明專利的確權分割,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目前,通過職務科技成果分割確權、評估作價入股等方式,該校成立的高科技創業公司已達30家左右,知識產權評估作價入股總值超1.7億元,帶動社會投資超過8億元。
“先確權、后轉化”,科研人員從此有了巨大的創新動力,而科技成果的轉化紅利則進一步刺激了研發和轉化的深入。為幫助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時跨過資金障礙,西南交大提出“天使前投資”,解決成果轉化初期缺錢、缺人、缺場地的困境。此外,該校還計劃為科研項目配備具有創業經驗的“導師”,以幫助科研人員完成社會融資等環節。“把科技成果轉化‘扶上馬’,并在其市場化過程中‘送一程’,這樣才能提高轉化率,讓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實際應用。”劉安玲說。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22日 14 版)(責編:岳弘彬)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