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八個全球專業志愿服務周和中國扶貧日期間,在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的指導下,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會以“我和我的祖國:志愿扶貧,協力攻堅”為主題,在北京開展全國志愿扶貧交流與研討會,首次論證并提出“志愿扶貧”概念及其獨特功能,倡導和推動廣大志愿者參與到脫貧攻堅戰役中來,傳播扶貧志愿精神。
本次研討會圍繞“志愿扶貧”主題就“主題報告、頒發專業志愿服務證書、志愿扶貧案例分享、圓桌論壇和項目發布”等五個環節展開一系列內容深入研討,通過實證研究推出“志愿扶貧”概念,彰顯志愿者在脫貧攻堅戰中的獨特價值,提煉和總結志愿扶貧最佳實踐模式,探討阻礙志愿者參與扶貧的障礙及可行性解決方案。
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司長曲天軍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志愿服務基金會副秘書長徐進,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翟雁,以及來自全國參與志愿扶貧方面的高校、專家教授、企業事業單位、志愿服務和社會組織等社會各界代表參加了會議。同時還有全國百家公益組織共同參與專業志愿服務周活動,展示志愿力量。
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司長曲天軍在講話中表示: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工作,頒布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動志愿扶貧工作向縱深發展。志愿者參與扶貧具有廣泛性、多樣性、針對性、靈活性等特點,是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一支重要力量,要給予參與扶貧的志愿者充分肯定、鼓勵和宣傳,形成人人皆愿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志愿者的專業技能,助力扶貧扶志(智),為志愿扶貧提供政策支持、資源和培訓賦能等保障。
同時,對志愿者扶貧提出四點建議:一是提高站位,聚焦精準;二是深入研究,示范引領;三是營造氛圍,大力宣傳;四是探索創新,久久為功。
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曲天軍司長講話
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翟雁在致辭中提出“志愿扶貧”是國家脫貧攻堅戰役中一種“潛移默化”的扶貧模式,它潤雨細無聲,以端到端的生命精準對接為貧困者賦能和帶來希望。這對保持脫貧成果、促進鄉村建設與貧困者可持續發展,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隨后全國志愿者扶貧案例征集課題組專家代表進行了主題匯報。
徐正博士通過分析715個志愿扶貧案例,報告提供精準扶貧的志愿者主體61%來源于由政府部委、企事業單位、高校和志愿服務組織等組成的志愿者團體;志愿扶貧模式有四種:政府部委發起的志愿者派遣計劃,駐村扶貧干部帶動的志愿者參與,由社會組織的公益項目招募志愿者行動,以及公民個人志愿服務。志愿扶貧在志愿性和可持續性得分最高(92%),其次是精準性與專業性(80%),顯示出志愿者在傳遞社會信息與關愛、點燃希望與賦能、持續參與和長期陪伴方面的獨特價值。報告同時也指出,志愿扶貧需要更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需要全社會有效的協作機制和資源配置,需要組織化和專業化實施。
辛華博士對近6000份問卷調研進行了分析,在樣本群體中,有39.1%的志愿者在過去一年中參與了志愿扶貧,志愿者以青年、女性和高學歷群體為主,他們主要在從事生計幫扶、環境保護、教育與技能培訓服務,志愿者在扶貧工作中的主要困難是志愿服務管理、培訓和激勵不足。
據了解全國志愿者案例征集工作初評工作已經啟動,課題組也邀請了各方面的專家進行有序評審。中國志愿服務基金會副秘書長徐進,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翟雁共同為全國志愿者扶貧案例評審專家頒發了專業志愿榮譽證書。
接著,社會組織、高校團體和企業代表帶來了各自的扶貧案例與大家分享。
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會翟雁理事長致辭
據悉,全球專業志愿服務周于每年10月第三周舉辦,全球已有35個國家參與聯合行動,今年中國區的活動將持續到10月底。
[ 責編:鐘蕾蕾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