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英格蘭西南部的兩個小鎮嘗試在公園設置“聊天長椅”,上面附有“溫馨提示”:如果不介意別人停下來問好,請坐在這張長椅上。降低孤獨感,是“聊天長椅”設計的初衷。
如今,互聯網用戶互動數據呈爆炸式增長,但虛擬社區的活躍卻未能撫平現實的孤獨。互聯網數據中心預測,到2025年,全世界每人每天平均將有4909次數據互動,相當于每18秒產生1次數據互動。與互聯網的“熱”對比,現實中不少人感受到孤獨造成的“冷”,尤其是與電子設備存在天然屏障的老年人更是如此。僅在英國,就有超過900萬人表示經常感到孤獨,其中400萬左右是老齡人口,更有20多萬老年人每月最多僅與一位親朋好友交談一次。
全球范圍內分散的家庭數量越來越多,個人文化的地位日益凸顯等,都讓孤獨感日趨明顯。這種孤獨感尤其體現在富裕和城市發展良好的國家中。美國楊伯翰大學發表的報告指出,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中,約1/5至1/3的成年人“總是”或“經常”感到孤獨。更糟的是,研究顯示,生活在孤獨環境中的人與保持著社交關系的人相比,早亡的概率增加50%。孤獨還與高血壓、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有著密切聯系,甚至比肥胖和吸煙對健康影響更甚。
孤獨成為一種“流行病”,不僅會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也會引起社會關系危機。日本頻頻發生的老人“孤獨死”現象,成為揪心的社會現實。不久前,一位日本獨居老人為獲得家庭溫暖,花高價在“親人租賃”公司租了一對母女陪自己吃飯聊天,引發廣泛討論。人們思考一個問題:同陌生人相處帶來的溫暖,是否能真正代替親情?
為應對“孤獨流行病”,英國采取了不少行動。比如,英國政府官員中有人專職負責這方面事務,還撥款建設城鎮間可移動的咖啡屋,為老年群體提供聊天場所,建設可以讓中年男性在一起學習木工的大棚,以及開發讓年輕母親聚會的聊天軟件等。
為孤獨者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的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孤獨,引導孤獨者主動走出孤獨。美國《時代》雜志曾援引一位心理學專家的分析指出,社會關系需要主動去建立,而孤獨的定義并非沒有陪伴,更重要的是現實與真正期待擁有的社會關系發生了落差。了解了孤獨產生的原因,顯然需要更加重視陪伴的質量,讓內心孤獨者擁有讓自己滿意的社會關系,才是治本之策。
對大多數人來說,打敗孤獨或許并沒有那么困難。放下手機,為真正的社交提供一點空間;走出家門,感受社會的活躍氣氛。很可能,同他人并坐在同一張長椅上就是解決方案。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08日 17 版)(責編:馬昌、曹昆)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