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寨大橋跨山而建,帶動了整個湘西的經濟發展,群眾生活日益改善(2018年8月5日攝)。 張 暉攝(影像中國)

1980年的湘西龍山縣洛塔巖口公路。 陳庭茂攝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湘西許多鄉鎮沒有通班車。圖為干部背著行李下鄉工作。 唐克立攝
“從矮寨大橋的橋頭到山腳下的山路,總共有13道彎、五六公里長,汽車走一趟,要一個多小時。”曾是湘川公路養護工人的楊秀元老人告訴記者。楊秀元今年74歲,在這里,他走過了40年。
湖南多山,湘西尤甚。險峻的山勢,曾給當地百姓的出行帶來很大不便。許多村寨,千百年來不通公路,去一趟鎮里,就要半天時間;要到大山外邊,更是艱難。兩只腳底板,一只竹背簍,沿著小道翻山越嶺,是當時山里老百姓出行的真實寫照。
湘川公路(今國道319線)貫通湖南與四川,曾是湘西老百姓走出大山的最重要通道。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鎮的這一段盤山公路,是它最險的地方。“只要刮風下雨,就有險情發生,有時候夜里12點,依然要去搶修道路。”楊秀元回憶道。
2012年,全長1073.65米的矮寨特大懸索橋建成通車,新的吉(首)茶(峒)高速公路取代了曾經的湘川公路。一橋飛架,懸崖夾峙的山谷不再是難以逾越的天塹。“汽車從這頭到那頭,不到一分鐘。”楊秀元自豪地說。
大橋建起來了,高速公路修通了,山里的茶葉、獼猴桃等產品便利地運到了山外。而外地的游客,也可以自駕小汽車、乘坐大巴車來到山里。物流、客流,讓這里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橋下那段養護了幾十年的盤山路已成為景點。“這變化,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都已經實現了!”楊秀元在橋上望著盤山路感嘆。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10日 07 版)(責編:喬雪峰、呂騫)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