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技術創新惠民生

            2019-09-10 09:12: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移動通信便利生活

              趙永新??張??馳

              “圓圓,你在那邊都習慣吧?”

              “都沒問題,爺爺您放心吧!”

              8月31日中午,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張先生用手機和在外留學的孫女視頻通話。“現在的技術真是了不得,國際通話又快又便宜,還能看得見對方!”放下手機,張先生感慨萬分,“我年輕的時候,想都不敢想啊!”

              從當年笨重的“大哥大”到現在小巧的智能手機,從撥號上網到視頻通話,中國的移動通信技術更新換代,無論是研發能力還是制造水平都有了質的飛躍,人們的生活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G、2G階段,國內技術幾乎一片空白。2000年5月,中國向國際電信聯盟提交的TD―SCDMA技術提案成為國際三大主流3G標準之一,實現了百年通信史上中國標準的零突破;2012年1月,我國提交的TD―LTE―Advanced技術標準提案,被國際電信聯盟接納為4G國際標準,開始與發達國家并駕齊驅。

              在方興未艾的5G時代,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中國企業突破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中國5G在多項技術、產品上領先。截至今年上半年,華為獲得了全球50個5G商用合同,累計發貨基站超過15萬;中興通訊5G戰略布局專利超過3700件,與全球60多家運營商展開5G合作。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憑借大寬帶、低時延、高可靠、大連接等技術,5G帶來的不僅是傳輸速度快,還將助力物聯網、車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加快落地,點亮智能世界。

              

              飯碗牢牢端在手上

              本報記者??蔣建科

              “這玉米看著跟普通玉米一樣,它有啥神奇?”日前,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實驗室,幾位前來參觀的市民,問作物所副所長張春義。

              “這是高葉酸玉米,這種玉米每百克含葉酸200到240微克,能解決人體葉酸缺乏問題。”張春義說,今年國慶前,一些超市就能買到這種玉米。

              農以種為先。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

              從吃不飽到吃不完。我國一代又一代育種科技人員前赴后繼,新中國成立70年來培育成功已審定和登記的農作物新品種5萬多個,為實現“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標,作出巨大貢獻。

              70年來,種業科研領域走出了袁隆平、李振聲兩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在育種理論、方法和材料等方面獲得一大批專利,為糧食豐產、安全提供了巨大支撐。比如,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先后選育玉米高產新品種80多個,6次開創和刷新了中國夏玉米的高產紀錄;我國小麥育種界科學家趙洪璋,先后育成以“碧螞1號”“豐產3號”“矮豐3號”和“西農881”為代表的四批優良小麥品種,累計種植面積達9.5億畝。

              70年來,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鞏固提升。中國人碗里裝中國糧,靠的是中國的種子。我國建立了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等高效育種技術體系。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等全部為自主品種,做到了“中國糧用中國種”。

              

              新藥研發護衛健康

              本報記者??劉詩瑤

              不久前,屠呦呦與團隊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的可行治療方案,同時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疾病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了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這位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從未滿足于眼前成就,仍不知疲倦、執著科研,為人類生命健康貢獻力量。

              不起眼的小小藥片,是多學科交叉的智慧結晶。過去,我國新藥創制的能力和水平長期落后于發達國家,一直以仿制為主,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鳳毛麟角。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啟動以來,我國新藥研發駛入快車道,正由仿制藥大國向創新藥大國轉型。

              中國第一個抗癌新藥、第一個靶向抗癌藥、第一個擁有全球知識產權治療失明的藥物……在國家的支持和科技人員的努力下,我國新藥研發成績斐然。截至2019年7月,“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累計有139個品種獲得新藥證書,其中1類新藥44個。其中,部分新藥已經產生不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滿足人民群眾“用得上、用得起”藥物的需求起到了積極作用。

              我國的新藥研發和產業開始走向國際。截至2018年底,累計超過280個通用名藥物通過歐美注冊,29個專項支持品種在歐美發達國家獲批上市,23個制劑品種以及4個疫苗產品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預認證,近百個新藥開展歐美臨床實驗,一批自主研制的新藥及高端制劑走向國際。

              

              大型客機藍天逐夢

              本報記者??余建斌??沈文敏

              8月1日凌晨兩點半,C919大型客機104架機的試飛工程師凌寧準備妥帖,靜待一飛沖天。當天早上,作為C919大型客機第四架試飛飛機的104架機,迎來飛上藍天的“第一次”。

              5時32分,104架機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第四跑道騰空而起。經過1小時25分鐘的飛行,返航并平穩降落,順利完成首次試驗飛行任務。截至目前,共有4架C919大飛機投入試飛工作,靜力試驗和其他地面驗證試驗也在穩步推進,C919大型客機研制進入高密度、高難度、高風險試飛階段。

              說起C919大型客機的首飛,凌寧依然激動不已。2017年5月5日,我國自主研制的噴氣式大型客機C919成功完成首次藍天之旅,79分鐘的飛行表現驚艷了世界。飛機降落,首飛機長和飛機總設計師緊緊相擁,現場人群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

              作為我國首次按照國際適航標準研制的150座級干線客機,C919首飛成功標志著我國大型客機項目取得重大突破,堪稱中國百年航空工業史上的重頭戲。C919對標的是成熟、主流的波音737和空客320機型,旨在加入全球市場競爭,成為令人信賴的出行選擇。映照著幾代航空人近半個世紀的接續奮斗,凝聚著22個省市、200多家企業、近20萬人的共同努力,這一大國重器將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制造強國的標志性工程。

              

              信息技術釋放紅利

              本報記者??喻思南

              在不久前召開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地平線宣布我國首款車規級人工智能芯片――征程二代芯片正式量產,這將有助于補上國內自動駕駛產業生態的短板。

              芯片是人工智能的底層核心技術,人工智能芯片的突破,是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縮影。今年5月,科技部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人工智能論文發文量全球領先,企業數量等多項指標居全球第二。長期以來,我國是信息產業的追隨者,我國在人工智能部分領域實現引領,則是計算機信息技術數十年沉淀,厚積薄發的集中展現。

              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還普遍采用大型主機,本世紀初個人計算機快速興起,近十年來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蓬勃發展,移動支付、人臉識別、社交網絡等應用走在世界前列。幾十年里,我國信息化走過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歷程,基礎設施日新月異,技術創新更加活躍,產業生態不斷完善。

              信息化紅利持續釋放。1994年,我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歷經20多年發展,我國成為世界公認的網絡大國。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8.54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到了8.47億。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來臨,人們生活將因信息更便利、更智慧。

              

              圖片說明:

              圖①:2018年3月,ARJ21―700飛機104架機在冰島凱夫拉維克國際機場進行試飛。

              新華社發??

              圖②:在2019中國(沈陽)國際機器人展覽會現場,一位小朋友與機器互動。

              人民視覺??

              圖③:袁隆平在查看水稻長勢。

              人民視覺??

              圖④:2015年12月,屠呦呦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民視覺??

              圖⑤: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

              新華社發??

              圖⑥:港珠澳大橋全景。

              人民視覺

              版式設計:郭??祥??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10日 11 版)

            (責編:喬雪峰、呂騫)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