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作為一項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迎來第三次爆發期,各個產業領域都開始進入人工智能規模化商用階段。
作為國內領先的綜合支付和信息服務巨頭,銀聯商務近年來不僅將目光聚焦在各類新型支付、普惠金融、大數據應用、云服務等綜合創新服務領域,還基于對AI技術應用的深入理解和能力挖掘,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語境下的“新支付”。
據了解,一個由銀聯商務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自主研發的“銀商大腦”平臺已具雛形:“銀商大腦”是銀聯商務AI技術的集成式架構平臺,目前已上線銀商深度學習平臺(UEDL)、銀杏大數據平臺等多個AI能力基礎平臺,并推出包括安全魔方、終端守護者模型、全能識別技術、智能客服、企信之眼等在內各種具體應用解決方案,從創新支付、智能風控、資產管理、計算機識別等領域,全新建構“新支付”的內涵和外延。
告別傳統規則,“風控”走向人工智能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化違法手段更新迭代頻繁,支付機構的風險控制技術、能力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日漸嚴峻的挑戰。
對于支付機構而言,風險控制的核心主要在于風險篩查規則的制定,然而,目前業內通用的傳統風險規則制定模式,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高度倚賴個人經驗、準確率較低、規則變化滯后等痛點,風控智能化已成為支付機構迫在眉睫的需求。
針對傳統風險控制工作中的相關痛點和難點,銀聯商務基于多年來積累的風控數據、技術和經驗,將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引入到支付服務中的風險控制領域,研發推出智能風控解決方案“安全魔方”,結合交易流水、商戶信息、商戶所在行業屬性等綜合信息,可以更高效、準確地預測各類風險結果,并給出疑似風控案例及其相關數據。
相比傳統風險規則制訂模式,“安全魔方”同樣是以歷史風險樣本為數據基礎,但是由人工智能技術自定義特征訓練生成的風控模型,不僅可以實現數據的批量輸入和實時篩查,還能突破個人經驗的認知局限,同時囊括成千上萬個風險特征規則,從而涵蓋更廣泛、更多元的風險情況,提高風險控制精度;此外,人工智能還可以利用每月最新的交易數據、商戶數據等信息進行自動訓練,生成適用于最新風險手段的風險模型,以此確保風控規則的靈活性。
除了通過AI技術自動訓練生成模型之外,“安全魔方”還支持風控人員根據各種定制化需求,自主完成建模。針對風險業務人員不懂編程、IT建模門檻高等難題,“安全魔方”可提供簡單、易上手的圖形化建模方式,將復雜的建模過程轉化為與業務相關的邏輯,幫助非IT人員快速掌握建模方法。風控人員只需在平臺上“拖拉拽”讀取算子、預處理算子等各類數據,就可以輕松實現一個完整風險控制模型的建構流程。
據介紹,目前銀聯商務已經成功落地應用了夜間移機模型、非法集資模型以及套現模型等,其中套現模型相對于傳統規則在精確度方面,已經提升了近20倍。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不僅大幅降低風險控制管理工作中的人力投入、時間和學習成本,還從深度、寬度和廣度上全面提升風控能力,可以預見,銀聯商務的風險控制管理與人工智能還將深度融合,擦出更亮的火花!
決勝千里, AI技術助力終端資產管理
作為一家耕耘在支付受理環境建設第一線整十七年的支付機構,銀聯商務當年是通過布設一臺臺的終端設備,為國內電子支付的普及提供了發展土壤。時值今日,移動支付大行其道,銀聯商務十幾年來布設的百萬級海量終端早已全面擁抱互聯網,為“云閃付”、掃碼支付、銀聯“手機閃付”等各類新興支付方式在大街小巷的廣泛應用,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最新數據顯示,銀聯商務的業務范圍覆蓋全國337個地級以上城市,服務超過800萬商戶,旗下維護近1000萬終端。在如此龐大的商戶服務受理網絡背后,終端資產管理是銀聯商務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也曾面臨終端損壞、人工巡檢成本高、巡檢情況分布不均勻等運營難點。針對終端資產管理,銀聯商務多年前就在業內率先開發應用了系列互聯網化的終端管理系統,例如從后臺可以實現對終端應用遠程控制下載、數據灌輸、終端使用情況監測的TMS系統,以及為防范跨地域移機風險,通過LBS技術為移動終端設置的“電子圍欄”應用等。
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銀聯商務從數據源的采集、清洗、轉化入手,收集包括市場第一線客戶經理、終端和商戶等相關多維度數據;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數據挖掘,基于AI技術構建“終端保護者”解決方案,通過多種模型對地域類特征、商戶經營、商戶風險、合作模式、終端日常維護等各項行為特征提取和分析,提前對終端使用情況進行預測,并對終端盤點情況進行分析標記,從而為一線客戶經理的提供服務依據。
?“終端保護者”解決方案中的部分模型于2019年投入使用,目前已經可以實現對終端盤點工作的半自動化管理,而盤點終端準確率較2018年大幅提高了近3倍,有效減少了終端盤點的成本,提高了終端營運效率。
據介紹,“終端保護者”模型作為“銀商大腦”的體系的一部分,后期還會結合自然語言處理和圖像識別等技術,上線異常商戶、異常終端、異常工單自動排查等功能模塊。
開啟智慧眼,AI識別技術變革服務模式
作為人工智能最早落地開花的“試驗田”,計算機識別技術早已經轉換成為當前支付服務領域最炙手可熱的人臉支付、語音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
專注綜合支付和信息服務的銀聯商務,基于AI識別技術,已推出了自己的人臉支付、語音支付產品,并廣泛應用于無人超市、企業園區食堂以及商業智能音箱等多個場景。
銀聯商務并沒有就此止步于自身最擅長的支付服務,近年來還在持續深入探索人工智能識別能力的更多應用可能,并研發出包含人臉、語音、身份證、銀行卡、協議書、簽購單、驗證碼等在內各種識別功能的全能識別技術產品,為商戶服務、智慧城市建設、普惠金融、精準營銷等領域提供智能化識別解決方案。?
例如在銀聯商務的商戶服務領域,通過全能識別技術產品中的目標檢測、文字識別等功能,客戶經理無須手工錄入,只要通過一款與銀聯商務后臺業務管理系統對接的APP,在商戶現場以拍照或掃描方式就可完成商戶身份證、銀行卡等證件信息的自動獲取和錄入,后臺實時進行資料審核和反饋,不僅確保商戶信息的完整、規范、準確,還節約了往返確認的時間周期,從而實現了整套流程的“線上化”、“自動化”、“實時化”。
據介紹,“銀商大腦”平臺的全能識別解決方案,還能滿足特定應用場景下的各種定制化、多元化需求,例如在身份證信息識別中,根據某些特定應用場景對用戶身份認證、頭像信息錄入的相關需求,在身份證識別功能模塊加入人臉檢測,可同步提取身份證上的照片信息;在銀行卡信息識別應用中,為兼容識別目前市面上發行并流通的各種類型銀行卡,對銀行卡識別技術做了進一步優化,即便是卡號印在卡片背面的新型銀行卡,也可以輕松完成識別和信息錄入;在車輛信息識別中,針對4S店車輛盤點中對于車架號信息錄入的需求,特別定制開發出了車架號識別模型。
結合自身業務,銀聯商務圍繞核心技術、人才建設、標準規范等方面推出的“銀商大腦”已經啟程。然而“銀商大腦”的概念和布局規劃并不局限于風控、資產管理和識別技術等范疇,未來還將在商業征信、智能客服、大數據分析、云服務等方面一展身手,以“新支付”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賦能。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