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經濟之聲《遠見》報道,近日滴滴出行官方發布聲明,對北京東城、西城、海淀等8個區的網約車價格進行調整,在原有“分時計價”基礎上,針對不同區域、不同時段適當調整起步價、里程費、時長費的標準,“削峰填谷”緩解高峰期用車壓力, 鼓勵市民錯峰出行。
早高峰滴滴快車20%需求無力承接
針對北京地區調價,滴滴出行相關負責人在《遠見》中表示,滴滴自2017年4月在北京實行“分時計價”以來兩年多時間,計價標準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不過叫車需求持續增長,截至目前北京地區全天呼叫量增長了44%,高峰期呼叫更是增長了49%,工作日早高峰有20%的呼叫量是滴滴快車無力承接的,供求矛盾顯著。
顯然,供需矛盾是造成這次調價的主要原因。市場經濟中,價格調節在平衡供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此次滴滴調價,為什么還是刺激了大眾的神經?《遠見》主持人思遠和兩位嘉賓,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資深媒體人盛博進行了對話和解析。
公眾更為情緒化 期待更為開放透明
主持人思遠介紹說,目前市場上的網約車平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高德、美團這樣的聚合平臺,接入第三方運力,計價規則自然不由自己掌握;一類是神州專車、首汽約車這樣的B2C平臺,絕大部分使用自營車輛,運營成本較高,定價也就高;第三類就是滴滴出行這樣的C2C平臺,利用社會閑置運力,更接近共享經濟。
對于這次調價后乘客的反應,思遠表示,衣食住行這種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對于“漲價”的認知,十個人里有九個是不滿意的。滴滴基于商業機密考慮,對于其運營成本、技術邏輯等很難做到完全公開,乘客因為不懂、不理解往往就會導致情緒上的過度應激,演變成“滴滴惡意漲價”、“滴滴收割韭菜”等言論。
資深媒體人盛博表示,網約車行業實行的是市場調節價,滴滴有漲價的自由。目前輿論聲音中提到“滴滴應公開聽證”沒有法律依據,但有“情緒原由”。“滴滴在大家心中已經接近于一個優勢地位的出行企業”,盛博認為老百姓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滴滴,期望值自然更高,期待更加公開、透明。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則表示,《價格法》對價格規定了三種形式:第一種是市場調節價,比如網約車行業;第二種是政府定價,比如水電煤氣公共事業;第三種是政府指導價,比如停車費收費標準。“絕大部分屬于市場調節價,而且后兩者在逐步縮減,交給企業自主定價”。趙占領認為市場調節價格并不意味著企業可以隨意漲價或者降價,“供需關系屬于經濟學基本常理,大家也能夠接受,滴滴可以更加公開透明一些,釋放一些相關供需數據,保持與公眾溝通的密度” 。
調價效果需長維度檢驗 適當降準增供給
7月11號北京地區滴滴新的計價標準正式實施,不少媒體對調價后的 “削峰填谷”效果進行了關注,“乘客叫車感受不大”、“高峰期乘客并未好叫車”等質疑聲不少,對此盛博認為此次調價滴滴也是在試探,試探乘客端的反應,也試探司機端的反應,“能不能調動起司機的積極性”。盛博表示,網約車目標人群對效率和成功率的需求大于對價格的需求,滴滴本次的調價“遠遠沒有到位”,目前能聽到看到的輿論反應多是乘客反饋,司機的反饋很少甚至沒有,“網上很多人可能只是聽到漲價又加上滴滴這四個字就開始跳腳,作為一個C2C的平臺,維持兩端的平衡很難,但這非常重要”,能否調動起司機的積極性,增加司機的出車意愿,需要一個長期的時間維度去觀察。
主持人思遠則表示,滴滴目前在APP等多種渠道上線了諸如“公眾評議會”、“有問必答”等產品,對一些敏感的、消費者不好理解的問題征求大眾意見,開誠布公,體現了平臺公開透明的意愿和動作,也是非常坦誠的。“除此之外,滴滴能否再多做一些”?
盛博認為,根本解決供需矛盾還是在于增加供給,但這方面滴滴并不輕松,通過這幾年的實施發現政策明顯過嚴,導致一些地方完全合規車輛和司機的數量明顯不足。
盛博表示,未來城市管理者應該制定更精細化的管理策略,監管部門不應秉持“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管理思路,對網約車準入標準一刀切。
節目最后主持人思遠總結認為,新興互聯網經濟在經歷了一個野蠻發展的階段之后,已經進入到符合市場規律的發展軌道上,消費者不免會有心理落差,但符合市場規律的發展才是合理的、可持續的發展。發展初期,一些企業有“跑偏”的問題,但這些企業也在根本上解決了人們衣食住行、服務到文化消費、支付等諸多剛需痛點,“互聯網經濟就像孩子一樣,在培育成長的過程中,要鼓勵,也要適度管教,總之希望她健康成長,讓社會更加多元,效率更高,回想一下,以前沒有互聯網、沒有外賣、沒有O2O的日子我們的生活是什么樣的,我們真的懷念它嗎?”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