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重慶7月13日消息(記者 梁爽)“這條生產線原來是人工操作,需要8個人分工配合,現在1個人控制設備就可以了。”站在數字化智能車間,工人寥寥無幾,機器卻有條不紊的運轉著。重慶四聯測控副總經理聶紹忠告訴記者,實現智慧化后,生產效率提高了50%。
7月12日,重慶川儀數字化智能車間正在作業。 (央廣網記者 梁爽 攝)
聶紹忠所在的四聯測控是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川儀)的全資子公司,是研制開發和規模化生產工業自動化控制儀表的核心企業。
川儀前身是1965年從上海、江蘇、遼寧等地內遷重慶的四川熱工儀表總廠,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國家重點布局的三大儀器儀表制造基地之一。雖有傳統制造企業的基因,但隨著重慶創新驅動的推進,川儀不斷加快轉型升級,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高質量發展添動力。
2014年,川儀開展“智能制造新模式”的研究與探索。青增泰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從每天在流水線上檢查產品的一線工人到逐漸做產品的設計編程。他告訴記者,四聯測控公司智能化改造之后,自己的工作內容也發生了變化。“在那之前做了7年的一線工人,每天就是調試和維修產品,后來為了適應新技術,自己也不斷學習,逐漸掌握了編程和研發工作。”他說,從流水線作業到創新研發,自己收獲很多。現在以他名字命名的“青增泰工作室”里有一群像他一樣的年輕員工投入到產品的設計和研發中。
7月12日,青增泰在工作室內做產品編程。(央廣網記者 梁爽 攝)
在川儀執行器分公司智能生產線車間內,記者不時會看到AGV(自動導引小車)按照既定的線路,有條不紊地行駛作業。工作人員介紹,這是根據流水線節拍布置輔助線與配套智能庫,通過AGV實現庫房、輔助線、產線工位的精確對接,實現流水線拉式生產。
據了解,新模式探索以來公司實現了儀器儀表多品種、小批量混線生產的柔性生產方式,生產效率大幅提高,運營成本降低,產品研制周期縮短,產品不良品率持續降低,能源利用率提升,各項良性數據均超過了設計目標。
智能化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更讓一線工人得到了實惠。“我原來最不喜歡重慶的夏天,本來潮熱的天氣再穿上工作服焊接太難受了,但是現在智能機器人焊接,不僅耐高溫,效率還高了一倍。”川儀流量儀表分公司數字化智能車間焊接組組長黃中明告訴記者,做焊接工作的十幾年里,總結了八字要訣“眼精手穩 心平氣和”,這么多年過來,不斷的攻關新技術,感覺自己就像武俠小說里一個不斷提升功力的人,智能化也讓他“功力大增”。
2018年,川儀自主研制成功全新一代PAS 300控制系統,標志著公司轉型升級,向打造以智能控制系統為主的系統平臺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技術創新要一代人一代人的延續下去,這是買不來也奪不走的,自主創新技術對于企業和國家來說都很重要。”川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剛肯定地說。
創新是一個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在重慶,像川儀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作為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內陸開放高地,創新驅動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成為重慶發揮制造業優勢的關鍵一環。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