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出生于我國南方水鄉――江蘇鎮江的于淥院士,是我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作為老一輩科學家,他的科研生涯也并非一帆風順――曾經留學海外,也曾遭遇學業中斷、研究受阻,是他始終不忘初心,到最后迎來柳暗花明。他的人生故事,書寫在我國理論物理的研究史上,激勵著年輕一代科研人員心懷感恩,奮力前行。
從“學物理”到“做物理”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有8000余名中國留學生遠赴蘇聯學習。于淥作為其中之一被送到了前蘇聯國立哈爾科夫大學學物理。優質的平臺為他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鍛煉了他的學習能力。然而,好景不長,中蘇關系破裂,于淥中斷博士學習回國。
1961年,于淥回國后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當時物理所理論研究室的主任李蔭遠先生非常支持年輕人的工作。他發現于淥先生對超導理論更感興趣,就要他自己組織一個新的課題組,研究超導理論。當時研究室里還有幾個年輕人,大家志同道合,組織起富有成效的互教互學活動。
雖然當時處在三年困難時期,肚子還填不飽,但大家的勁頭十足。每周要組織三四次學術報告會,一講就是半天。在會上,大家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互相討論、互相批評,自由討論的學術氛圍使大家受益匪淺。
于淥在這個過程中受益非常多,在邊干邊學中邁出了超導研究的第一步。
“幸存”的研究
1965年后研究工作受到外界環境的很大干擾。以于淥為代表的的老一輩的科學家們充分利用物理所當時的“局部小氣候”,并沒有中斷科學研究。
1971年楊振寧先生第一次回國訪問,以后幾乎每年都來。1972年周恩來總理見他時,周培源先生在座。楊振寧強調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得到周總理的認可。周培源就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長篇文章,闡述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于淥他們憑借知識分子敏銳的“嗅覺”,將研究的側重點從“應用型”問題,轉向“基礎型”問題。通過對國際期刊的瀏覽,他們發現,在我國“鬧革命”的那些年,國際物理界對相變和臨界現象的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于是,他們努力補課,奮起直追。
他們組織了討論班,分工閱讀重要的文獻,在組里仔細講,講稿疊起來超過一尺。那時他們邊學邊干,一方面“啃”著國外學者發表在國際刊物上的長篇文章,一方面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獨立地推導別人的一些結果。
他們當時的一些研究,雖然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得到發表,但后來在促進我國與國際科學界交流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改革開放和科學的復興
后來,我國恢復高考、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科學研究的發展也再一次迎來了春天。
改革開放伊始,于淥得到了訪問哈佛大學的機會,接受了真正意義上的“再教育”,如饑似渴地補課,近兩年的“回爐”,幫他重新找到感覺。
1986年,于淥受到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凝聚態活動創始人之一隆德奎斯特的邀請,到意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任職。在該中心任職的17年使于淥獲益匪淺,對以后的研究工作起著積極地推動作用。1999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本世紀初,他全職回國工作,任中國科學院交叉學科理論研究中心主任。他主要從事高溫超導、強關聯電子系統、低維量子系統等方面的研究,為我國凝聚態物理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于淥院士說,科學工作者離不開社會、歷史的大環境,在一些重要的節點上,是時代提供了機遇。不管是留學蘇聯還是在物理所搞研究,不管是出國進修還是到意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任職,個人的成長總是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他鼓勵年輕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堅定信念,心懷感恩,奮力前行。
(責編:趙竹青、呂騫)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