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26日消息(記者 馬文靜)在“智能+”科技浪潮的推動下,中國保險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
一方面,中國保險業面臨市場持續增長、產品結構逐步優化、客戶保險意識崛起等發展機遇。另一方面,部分保險公司由于長期粗放經營面臨著綜合成本率高、客戶觸點低頻、欺詐風險高等挑戰。
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保險科技或將成為保險公司發展破局的關鍵。業內人士指出,保險科技將從產品、營銷、承保、理賠、運營等所有環節重塑保險價值體系,徹底改變保險行業的傳統風險管控模式。
傳統保險業“三高一低”發展痛點猶在
目前,我國保險業保持了穩中向好發展態勢。2018年我國保險業原保費收入達到3.8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產達到18.3萬億元,繼續位居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
保險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挑戰也不容忽視。中國保險學會與金融壹賬通近日聯合發布的《2019年中國保險行業智能風控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傳統保險業“三高一低”發展痛點仍然存在。
一是綜合成本率偏高。白皮書指出,財產險公司平均綜合成本率達高達100.1%,中小財險公司的更是高達109.0%,導致盈利較為困難。
二是欺詐比例高,手段多樣難以防范。據國際保險監管者協會測算,全球每年約有20%-30%的保險賠款涉嫌欺詐,白皮書指出,在我國,車險是保險欺詐的高發領域,我國車險領域欺詐滲漏比例約達20%。
三是代理人流失率高。保險公司代理人一年年留存率不足50%,個別保險公司代理人首年流失率甚至高達80%,人才管理困難。
此外,保險公司與客戶保持低頻交易,平均每年與客戶接觸僅1-2次,客戶關系薄弱。由此導致的保險公司盈利困難、客戶服務效率和滿意度低等問題亟待破局。
保險科技或成轉型突破口
“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保險業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但同時,從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來看,中國還沒有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們是保險大國,但還不是保險強國。” 原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在第二屆中國保險科技應用論壇上如是說。那么,如何成為保險強國?魏迎寧表示,保險科技的應用將是建設保險強國的一大機遇。
中國保險學會秘書長黃志強表示,在國內,“線上+線下”全場景賦能的保險新零售蓬勃興起,智能風控、智能定損、自動理算、智能核保和智能平臺的出現,無不表示科技正在為保險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創造出新的能量,保險公司所面臨的成本、客戶粘性、反欺詐、拓展前景等痛點、難點問題有望在新科技發展中找到解決辦法。
“未來,保險科技創新必將成為保險行業競爭焦點。”金融壹賬通董事長兼CEO葉望春表示,隨著科技發展,保險業正在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浪潮重塑和再造。
不過,在發展保險科技的路上,不少中小保險公司存在痛點。全國中小財產保險公司聯席會主任、華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童清在論壇上表示,保險科技的特點是投入大、周期長,技術更迭過快。“由于資金、人才、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中小公司對于保險科技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是想做做不了,做了又也難以達到預想效果,引進技術又有顧慮、有風險,由于數據有限,保險科技的應用效果也難以保證。”童清坦言。
對于本就盈利承壓的中小保險公司而言,如何才能乘保險科技的“東風”走出困境?白皮書指出,中小保險公司依托自身體量建立完備的智能化體系可能會面臨投入過高、入不敷出的尷尬境地,中小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引入第三方服務商,快速、低成本地實現數字集成,提升風控能力,同時也可以建立行業聯盟共享數據資源,進行“聯防聯控”。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