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凌晨,馬化騰在朋友圈宣布了騰訊新的愿景和使命——科技向善。至此,騰訊先前“通過互聯網服務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的使命,和成為“最受尊敬的互聯網企業”的愿景,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過去,成為“最受尊敬的互聯網企業”這一愿景,曾指引著深陷“3Q之爭”的騰訊一步一步走出聲譽低谷。此時喊出“科技向善”這四個字,對于近年來被外界頻頻批評“沒有夢想”、“狼性不夠”的騰訊來說,也是一場蛻變式的感召。
“使命和愿景”擁有無窮魔力,幾十年來一直有企業用實踐佐證著這一點。
一些知名企業的使命,總在各種高光時刻、危難之際甚至日常工作的節點中被頻頻提起,讓人耳熟能詳。如阿里巴巴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IBM的“無論是一小步,還是一大步,都要帶動人類的進步”、福特曾經的使命“汽車要進入家庭”等。
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使命”是它們生存的理由,“愿景”是它們需要完成的階段性任務,兩者互相呼應,各有不同。這次騰訊將兩者合二為一,這四個字對其未來的份量可見一斑。
這次改變,醞釀已久。
由騰訊創始人之一張志東領導的騰訊研究院,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科技向善”這一話題。2019年2月,馬化騰在The Economist 年度特刊之The World in 2019上發表署名文章《科技向善》,提出一個問題——“我們能不能通過科技緩解人們的苦楚,幫助有需要的人群?”今年3月,它還出現在馬化騰的兩會提案里,馬化騰在提案中呼吁全社會加強科技倫理的制度化建設。
近兩年,“科技作惡”的勢頭越來越洶涌,從滴滴順風車乘客遇害到Facebook信息泄露,從Uber無人車撞人到特斯拉車輛起火,很多企業都因科技的發展而經歷著自己的“至暗時刻”。
AI、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日漸成熟,讓科技創新進入深水區,企業在享受科技紅利的同時,也在承擔技術失控、倫理沖突等巨大風險。
馬化騰在這一時刻提出“科技向善”,和20年前谷歌喊出“永不作惡”一樣,都在試圖用使命引導企業的業務,在混沌時代的商業廝殺里,讓企業往“可控”的方向發展。不僅如此,近年來,利用AI等技術投身公益的一系列舉動、集合生態伙伴開展慈善事業等舉措,已經讓騰訊嘗到了不少甜頭——業務加速擴張、科技能力彰顯、企業社會形象改善。
2018年10月,在新一輪組織結構升級中,騰訊將云和AI業務獨立建群,戰略轉型一觸即發。此時此刻,再次重申“科技向善、AI向善”,對騰訊未來的轉型之路意義重大。
接下來,如果能讓科技和公益真正朝著“善”的方向發展,那么,騰訊不僅可以因此擁有豐富的創新場景,還能不斷解決社會難題,并將政府、科技公司、學術機構和用戶等所有利益相關者聯結起來,建立一個更強大的生態共同體。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曾這樣定義企業的“使命”(mission statement)——它既是確定企業業務優先順序、制定戰略、擬定計劃以及分配任務的基礎,也是設計管理工作崗位和設計管理組織結構的起點。使命一旦確定,它不僅是一種為成功而制定的策略,更是一種近乎宗教般的信條,它將超越產品和市場的生命周期、超越技術突破、超越領導者個人的局限、超越世代的束縛,在員工中不斷流傳下去。
英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雜志曾在調研后發現,由于“使命”具有闡明目標、消除分歧、團結一致的“能力”,有使命宣言的企業獲得的財務回報,比沒有使命宣言的企業高出30%。
隨著競爭節奏的加速,很多企業發現,自己最初的使命宣言現在已經不夠用了。如果決意改變經營重點、調整戰略目標或者擴大受眾群體,管理者就要考慮對“使命”和“愿景”進行更新,讓它們持續發揮療效。
微軟在過去數十年中,一直在執行比爾·蓋茨提出的使命宣言——“讓每個家庭的桌上都有一臺電腦”。2015年,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提出,微軟需要樹立一個新目標,推動一種新的“技術全民化”,因此將使命改為“賦能地球上的每個人和每個組織,幫助他們取得更多成就”。從此,微軟開始了向“移動為先,云為先”的轉型之旅。上任3年后,納德拉讓微軟市值重返了它輝煌時期5000億美元的歷史高位。
在中國的重量級高科技企業中,騰訊也不是第一家動手修改“使命”的公司。
2017年12月,30歲的華為重新確立了公司的愿景和使命——“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在將個人智能終端、家庭網絡方案、大數據、物聯網等業務都納入華為的覆蓋范疇后,華為先前“移動優先和云優先世界”的使命就此塵封。
從創立到2017年,百度的立命根本一直是“讓人們最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在經歷了無數輿論風波后,2017年5月,百度第一次更新了使命宣言“用科技讓復雜的世界更簡單”,表達自己從搜索引擎徹底轉型為人工智能公司的決心。2個月前,李彥宏又公布了百度成立19年來的首個公司愿景“成為最懂用戶、并能幫助人們成長的全球頂級高科技公司”。
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Shelley A. Kirkpatrick指出,當員工和管理者共同為企業修改、確定愿景和使命時,他們將從單調的日常工作中抽身,眺望遠方的共同利益。這時,他們內心深處的美好憧憬將再次連接一起,并從此走入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全新世界。使命與愿景的更新,往往都與企業的轉型密不可分。
但修改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論是描述上的誤差,還是調整的高頻率,或是目標和執行上的“失調”,都容易導致戰略失焦、業務紊亂、人心浮動。
2014年11月,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公開表示,該公司已經完成了1998年定下的使命“整合全球信息,使每個人都可以訪問和使用”,但他們還不清楚應該如何重新定義新的使命。直到今天,谷歌依然將這一使命宣言保留,尚未正式發布新的版本。
使命和愿景,關系到企業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命脈。更改了使命和愿景之后,騰訊將踏上一條怎樣的道路?這一次,人們翹首期盼的不僅僅是騰訊的未來,更是整個互聯網行業、整個商業社會“科技向善”的方向。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