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紀念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作品展在京亮相

            2019-04-26 13:43:44     來源:海外網

            2019年4月25日,時值著名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吳冠中先生百年誕辰,為了緬懷吳冠中先生藝術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向吳冠中先生表達崇敬之情,由中國美術館和清華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風箏不斷線——紀念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分為“生命之本”“自然之意”“純真之心”三個板塊,展出了中國美術館藏吳冠中作品57件、清華大學藏1件,共58件。

            吳冠中1919年生于江蘇宜興,1936年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李超士、常書鴻、關良、潘天壽等大家,1947年入法國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油畫;1950年回國,先后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藝術師范學院、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9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2002年當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2010年逝世于北京。

            吳冠中一直強調“風箏不斷線”,就是藝術創作不能遠離現實生活,在抽象藝術探索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能完全抽象。造化與心源、物象與心象,經由他那顆純真之心的提煉與升華,成為永恒的藝術之美。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展覽序言《線的生命》中談到,風箏不斷線,這根線“是貫穿吳先生藝術生命始終的線”,同時,觀眾也將“從吳先生的作品中,領略其一顆永無休止的探索之心,一條不斷超越自己的創新之路,一根連著傳統、緊系著生活的鄉愁之線。”

            吳冠中始終堅持對藝術本真的探索,不忘初心,為國家美術事業的發展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在教學理念上,他不斷向學生講授現代藝術的思想和觀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獨立人格。吳冠中在中國現代美術的肥沃土地上播下了春天的種子。他的思想的因子,已經深深融入到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血脈之中,他堅持以中國文化為根本的遠見卓識,使他的藝術成為連接中國傳統與現代藝術思想的橋梁,也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藝術交流的紐帶。

            吳冠中生前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過4次個人展覽:1979年“吳冠中繪畫作品展”;1985年“吳冠中新作展”;1999年“吳冠中藝術展”;2009年“耕耘與奉獻——吳冠中捐贈作品展”。其中,1999年吳冠中向中國美術館無償捐贈了10件作品;2009年再次向中國美術館無償捐贈了36件作品,使中國美術館收藏了吳冠中各個時期的代表性畫作共62件,極大豐富了中國美術館關于中國現代美術作品收藏的序列。2010年吳冠中去世后,為了紀念吳冠中對中國美術館收藏事業發展的貢獻,中國美術館主辦了“不負丹青——吳冠中紀念特展”。此次展覽,是吳冠中在中國美術館的第6次個人展覽。

            吳冠中無私捐贈的精神極大地鼓舞了中國美術館人,將吳冠中的作品保護好,用于展覽、研究和公共教育,真正將他的藝術回饋于人民,是中國美術館人共同的心愿。因此,在近五年來,這些作品在中國美術館的各種重要主題性、學術性展覽中展出,如“美在新時代”“東方風來滿眼春”“美在河山”等展覽中,都展示了吳冠中的多件作品。正是因為這兩筆豐富的饋贈,中國美術館在梳理和展示中國現代美術史時,吳冠中藝術的價值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現。不僅如此,中國美術館新館建設和館藏精品陳列正在積極籌備過程中,也將為吳冠中的捐贈作品建立專門的陳列廳,讓人民始終可以近距離地欣賞他的藝術之美。

            中國美術館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美術館,是中國最高的美術殿堂,致力于建構完整的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收藏序列,構建當代美術作品收藏、展覽與研究的學術思想體系。正是得益于吳冠中等德高望重的前輩藝術家的關愛,中國美術館才能有今天在收藏、展覽和研究等領域中取得的豐碩成果。吳冠中將自己的藝術作品無償捐贈給中國美術館寶藏,就是捐贈給國家和人民。所以,吳冠中先生是真正的人民藝術家。他的藝術生長于這片熱土,也長眠于這片熱土。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藝術來自于人民之中,他的藝術和思想中飽含著深情。吳冠中先生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藝術人生譜寫了中國現代美術史的華彩樂章。

            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1、8、9號廳,展覽將展出至2019年5月5日。(周一閉館)

            1號廳:生命之本

            吳冠中的藝術就是他的生命。他的創作思想追求至真至美,飽含深情,他藝術世界是他用畫筆編織的絢爛的夢境。吳冠中的繪畫中既有生命的蓬勃向上,亦有生命的枯萎凋亡。這一切,都是生命的本來狀態。

            吳冠中推崇魯迅精神。他創作的《野草》,畫面中是魯迅神情安詳地長眠于野草叢中。魯迅在《野草》中寫道:“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直至于死亡而朽腐。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我將大笑,我將歌唱。”這種生命意識引起了吳冠中強烈的共鳴。故而,在吳冠中的很多繪畫中,都有一種隱喻性和象征意味。

            在巨幅水墨畫作品《逍遙游》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波洛克的影子。但是在繪畫的過程中,吳冠中更多感受到的是莊子名篇《逍遙游》的狀態,是一種忘卻物我、心性自由的境界。這是一種生命的狀態,也是吳冠中藝術創造力的本源。

            8號廳:自然之意

            吳冠中的風景畫創作著重于形式韻味的表現,諸如線與線、塊面與塊面之間的節奏關系,使畫面中有一種和諧的律動。吳冠中的色彩柔和,畫面上大多不會用很厚的顏料層,而是將油彩調和的比較稀薄,筆觸無滯澀感,用筆酣暢。相較于實,吳冠中在繪畫中更為注重虛的東西,這種創作觀念應該得益于其水墨畫的創作經驗。

            自然給予吳冠中無窮盡的創作靈感。中國傳統畫學思想中有“道法自然”之論,唐代畫家張璪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但明代畫家王履又說道“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概而論之,在中國傳統畫學理論中,始終將自然物象和心靈景象混而論之。自然的美,需要用眼睛發現,需要用心感受,最終才能創作出藝術作品。吳冠中在文章中曾談到他對蘇州留園的記憶,“留園有布滿三面墻壁的巨大爬山虎,當早春尚未發葉時,看那莖枝縱橫伸展,線紋沉浮如游龍,野趣惑人,真是大自然難得的藝術創造。”由此可見,吳冠中在創作中更為留意自然本身的形式美,從中尋找創作的啟發。

            當然,從自然到繪畫,除了眼睛以外,最為重要的還是人對于美的認識。如果缺乏這一點,我們就不會用眼睛看見自然中這些美的形式。所以說,在吳冠中的繪畫中,自然的形態是一切創造之始,永遠是鮮活和生動的生命體。

            9號廳:純真之心

            1990年代后,吳冠中的創作進入了平面化、抽象化的階段,畫面中出現了很多點、線、色塊,通過聚散、重復、排列和組合,構成極為單純、和諧的視覺關系,讓觀畫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藝術家的純真之心。

            吳冠中說“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價值等于零”,說“從生活中來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減法、除法或別的法,抽象成了某一藝術形式,但仍須有一線聯系著作品與生活中的源頭。風箏不斷線,不斷線才能把握觀眾與作品的交流。”意思就是,自己的繪畫不能脫離生活,而是要從生活中直接得來。所以,鱗次櫛比的密密麻麻的房屋構成了《圍城》,漫天飛舞的墨點(蒲公英)構成了《播》,墨線(腳手架)和紅、黃、綠色塊(腳手架上作業的建筑工人的衣服的顏色)構成了《建樓曲》。

            在吳冠中的抽象畫探索中,并非完全是由生活中得來的視覺形式,還有一些是夢境、想象,或者是情緒,諸如《歡樂的夢》《天外來客》《書畫緣》《恩怨》等。事實上,吳冠中一直在強調“風箏不斷線”,就是藝術創作不能遠離現實生活,在抽象藝術探索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能完全抽象。造化與心源、物象與心象,經由他那顆純真之心的提煉與升華,成為永恒的藝術之美。(文:李奕萱)

            責編:王瑞景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