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出席海外網智庫論壇。(海外網 唐哲 攝)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六年來,一系列務實合作落地生根,給參與國帶來了滿滿的發展機遇。4月24日,在主題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新起點和新機遇”的海外網智庫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表示,在新起點上,應積極加強“一帶一路”機制化建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以下為李向陽主旨演講摘編:
“一帶一路”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一帶一路”初期,通過鐵路、港口、工業園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力推動了參與國的互聯互通。但還只是基礎工作部分,只是個開始。比如鐵路運輸,不是把路修好就完了,鐵路運行起來還要考慮鐵路安全、收益分配等多方面問題。因此,推動“一帶一路”機制化建設成為今后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一帶一路”機制化建設可以加強各國技術標準和物流規則對接,有效降低貿易成本;促進各國和地區政策和發展戰略對接,深化務實合作;規避搭便車行為與道德風險,降低不必要的風險和損失;提高“一帶一路”合作透明度,減少國際社會誤解;增強“一帶一路”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全球治理提供新理念,探索新規則。
“一帶一路”是探索全球治理模式的新平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機制化不能簡單復制其他國際合作平臺的模式和機制,而是要探索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新機制,這需要遵循三點基本原則。一是堅持民主化原則。“一帶一路”機制化建設應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由中國與參與國共同制定新機制,尊重多方意愿,充分反映參與國利益訴求。二是堅持漸進性原則。“一帶一路”是新生事物,仍在摸著石頭過河。機制化建設也不能一蹴而就,應以發展的導向,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范圍和影響力的擴大而不斷完善。三是要堅持正確義利觀。“一帶一路”是服務世界的公共產品,秉持正確義利觀是“一帶一路”機制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沒有正確的義利觀,“一帶一路”建設將不可持續。
“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國際化平臺,需要在多方面領域推進機制化建設。“一帶一路”建設在今后的發展中需要構建完善融資機制、投資跨國保障機制、貿易便利化機制,以及企業社會責任跨國協調機制、跨國人員流動機制、人文交流機制,但最關鍵的是“一帶一路”的組織協調機制。(整理/人民日報海外網 孟慶川)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孟慶川、毛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