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林生出席海外網智庫論壇。(海外網 唐哲 攝)
4月24日上午,主題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新起點與新機遇”的海外網智庫論壇在京舉行。會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林生從北極航道的開通切入,介紹了中國關于北極研究的基本情況,以及“冰上絲綢之路”建設進展。
“冰上絲綢之路”是指穿越北極圈,連接北美、東亞和西歐三大經濟中心的海運航道。2017年7月,中俄兩國提出要開展北極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2018年1月,中國政府發布的首份北極政策文件《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也指出,中國愿依托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
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冰上絲綢之路”可以為地區互聯互通帶來更多機遇。楊林生表示,作為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中國正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涉北極合作,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北極的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以下為楊林生主旨演講摘編: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雪融化加速,北極航道逐步開通,北極資源開發潛力增高,相關利益國紛紛調整北極戰略,北極地緣環境正發生顯著的改變。北極地區自然環境和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使其成為國際政治博弈的新疆域,北極航線的開發利用隨之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環北極國家以及域外大國紛紛更新或出臺北極政策,希望在航線開發利用中掌握主動。作為北極事務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中國正積極推動在北極各領域的務實合作,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
中國是近北極國家,也是北極事務重要利益攸關方,北極航道的開通對中國兼具經濟和戰略價值。從經濟價值角度來看,北極地區周邊的北美、歐盟和東北亞經濟總量占全球70%以上;北極地區資源豐富,已探明并可開發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分別占全球未開采量的13%,30%和25%;北極航道將大大縮短中國30°N以北港口到歐洲航線的距離(5000海里左右)和航行時間(縮短7-13天);北極資源的開發能夠增加中國的資源供給,緩減對中東等地區的資源和能源的依賴。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北極地區一直是全球政治、經濟和科技競爭的前沿陣地。北極地區是二戰時期的戰略運輸航線和冷戰期間的軍事對峙前沿,冷戰結束后,北極地區形成了以北極理事會為主導的區域合作格局。因此,中國應積極參與北極治理與北極航道的建設,助力“一帶一路”和“冰上絲綢之路”建設。
然而,當前中國對北極研究整體薄弱,缺乏對北極地區觀測和核心數據的獲取能力(諸如海底地貌數據、生態環境數據等)和基于數據的定量研究和綜合效益分析(如通航可行性的定量分析、航道經濟效益分析等)。因此,中國未來需做到以下四點。
首先,北極地區海冰覆蓋變化與通航能力存在不確定性,因此需加強北極氣候變暖和海冰融化的模擬和預測研究。其次,極地技術研發能力亟待加強。綜合考慮自然條件、技術條件、經濟條件、人文條件和制度條件下的北極通航影響因素,進行全面的北極通航的投入和產出的綜合效益評估。第三,中國應加強對北極航道和資源開發風險的評估。隨著北極地區環境變化,中國也需要評估參與北極資源與航道開發的氣候、環境和地緣風險,需要權衡北極理事會成員國和觀察員國的貿易關系。最后,中國應加強北極航道開發對全球海運和資源供給的影響研究。北極能源開發是北極航道開發的重要需求,隨著未來全球節能減排,中國對石油的需求量將降低,對天然氣的需求將大幅升高,而未來美國和中東將占據天然氣出口的半壁江山,美國和中東對華天然氣出口政策是否會影響北極開發戰略需要進一步研究。
北極開發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受氣候變暖的驅動,北極資源開發利用變為可能,利益相關國都在調整自己的北極策略。因此,中國應加強與俄羅斯在北極氣候變化、海冰預測、極地導航與破冰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提升中國極地通航能力,共同開展北極航道和“冰上絲綢之路”建設。
本文系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林生在海外網智庫論壇上的發言整理而成。
(整理/人民日報海外網 戴尚昀)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戴尚昀、牛寧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