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
海外網4月24日電 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23日宣布,美國火星探測器“洞察號”上搭載的法國造地震儀于4月6日首次偵測到火星震動。
負責火星地震活動探測任務的法國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菲利普·羅尼翁內發表聲明說,經過數月的等待終于首次捕捉到火星震動的信號,證明火星上存在地震活動,這一點非常振奮人心。
2018年11月26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12月19日,由法國承擔制造任務的地震監測儀SEIS借助“洞察號”的機械臂著陸。
據法新社報道,4月6日,即火星日第128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第一次錄得微弱的火星震動信號,并于4月23日公布了相關錄音資料。
報道說,火星地震監測任務的目的是通過不斷捕捉震動信號,對火星內部結構的活動數據加以分析,以研究數十億年前火星形成的歷史。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學任務負責人布魯斯·巴內特表示,這次火星震動正式標志著一門新學科——火星地震學的誕生。但此次探測到的信號過于微弱,無法為研究火星內部構造提供有用的信息。
科學家經研究認為,此次偵測到的震動信號源于火星內部,而不是火星表面的氣象活動干擾所致,也排除了火星探測器的太陽能板抖動、機械臂移動等雜音的可能性。過去數月間,法國地震儀還捕捉到過3次信號,但強度都遠遠弱于此次。
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在一份新聞稿中稱,從地震學的觀點來看,根據此次火星震動的持續時間、聲波形狀和散發能量的方式等數個基本特征,可以認為火星與月球更為相似。
此次執行火星地質活動監測任務的SEIS地震儀配備了風熱保護盾,可以抵抗火星表面環境的干擾。在過去人類探測火星的任務中,唯一搭載過地震儀的是美國于1976年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維京2號”,但由于設計缺陷無法真正捕捉火星內部信號。(海外網-法國-龍劍武)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張敏、李萌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