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邱振中教授:講述“失傳”書法經典背后的故事

            2019-04-24 13:37:18     來源:海外網

            中央美術學院邱振中教授四十年來在視覺、心理、社會、語言、文化和哲學等層面,不斷揭開中國古代書法經典中所蘊含的秘密,從而構成一個解說中國書法的框架。其中對書法作品視覺形式的研究,對今天的觀賞和創作產生了一定反響。

            1556082652285328.png

            從技法的角度來說,會碰到很多具體的問題。比如說唐代早期的歐陽詢、虞世南,他們接受的實際是來自南朝和隋的影響,進入唐代的時候年紀都很大了——雖然他們在晚年寫出了杰出的作品,風格也有所變化,但是他們所有的訓練和他們對書法的認識、感覺的形成,都在唐以前。

            用唐、宋、元、明來劃分書法史上的時代,是為了敘述的方便。書法史極少數的時候有清晰的界限,大部分是一個逐漸演化的結果。唐代延續了幾百年,人們采用的技法,經歷了復雜的演變。

            唐代行、草書墨跡留下的不多,狂草墨跡存世不到十件。書法史上,由于資料的不完備,很多時候演變的過程是被掩蓋的。行書幸運的是留下了《祭侄稿》。

            1556082777488748.png 

            初唐楷書繼承前朝遺產,對筆的操控集中在節點上,有意無意,形成提按、留駐的特點;到顏真卿、柳公權的時代,提按夸張,點畫中部更顯得簡略,影響到后代的行書、楷書以及其它書體。顏真卿的行書與楷書不同,《祭侄稿》繼承了“楷前行書”的特點,而歐陽詢的《卜商帖》、《夢奠帖》與陸柬之的《文賦》與唐代楷書關系密切,后世行書那種注重關節、點畫中部平拖直過的筆法即導源于此。

            1556082803509492.png 

            1556082944383200.png

            印刷條件的改進,使我們獲得前所未有的便利,思想方法的改進使我們能夠把感覺扎扎實實地朝深處推進,并且能夠開始做出清晰的陳述。所有有興趣的觀察者都有可能做進一步的思考。面對的《古詩四帖》放大精印本,當然與原作有差異,但是眾多細節已經呈現在眼前——這可不是博物館的展示能替代的。

            失傳的技藝必須要有人在作品中呈現出來,現在也已經開始出現。但對它的認識和傳播仍然需要時間——也許是漫長的時間。。

            如果觀察、思考的方式不改變,《祭侄稿》再讀一千年,也不會有新的發現。大家已經習慣了一種觀察方式,用那種方式是看不出失傳的“古法”。

            “時勢造英雄”。每個時代的書法,實際上是那個時代書寫方式和觀念的產物,而杰出的作品往往是眾多因素作用的結果。比如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蘇軾從這個時代得來的技法,加上個人的修養、性格、文學上的造詣、對人生的體驗等等,才造就了這件杰作。

            1556083038764751.png 

            1556083059679177.png

            中國書法由于集語言文字、視覺圖形、意義闡釋、個人修煉于一身,因此而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在許多人心中,書法只是一種遺產、一種修煉的手段,而無法成為一個創造的領域,在當代藝術、當代文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講述“失傳”書法經典背后的故事,將任重而道遠。(文/陳拓升 圖/王大偉)


            責編:紀愛玲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