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為何存錢難?研究:社交媒體偏見鼓勵只消費不儲蓄

            2019-04-22 16:23: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加州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教授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人們花錢越來越多,儲蓄越來越少,因為他們只看到別人花了多少,看不到別人存了多少,并且社交媒體加劇了這一趨勢。這就造成了一種名為“可見性偏見”的錯誤認識。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偏見正在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

            資料圖:美國社交巨頭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 資料圖:美國社交巨頭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

              什么是可見性偏差?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梅拉吉商學院的教授赫什萊弗爾表示,可見性偏見源自人們在社交場合的互動方式。他說,人們傾向于談論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這意味著人們會更多地強調消費,而不是非消費。

              赫什萊弗爾說,“如果在朋友家見到朋友,我可能會看到朋友喝的是便宜咖啡,穿的是平價衣服。但如果看(他們的)社交媒體(賬號),朋友發的可能是他去過的高檔餐廳或令人興奮的旅行。”他說,任何一種非面對面交流都會導致可見性偏見加劇。

              隨著聯絡方式變得越來越低廉、多元,可見性偏見日益推動著社會的購買趨勢。上述研究稱:“遠程通訊成本的降低、有線電視和錄像機的興起以及隨后互聯網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個體觀察他人消費的能力。” 

              相關專家稱,對他人行為的了解增多不僅會讓人們增加消費,還會誘使人們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和未來的財富前景做出錯誤的假設。

              社交媒體放大可見性偏見

              這項研究的另一位作者、多倫多大學羅特曼商學院教授韓冰稱,就儲蓄而言,人們會效仿其社交圈里的其他人,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和那些人的社會經濟狀況類似。他說:“和我社會地位相同的人對未來和對收入增長的看法,以及他們隨之采取的行動,在一定程度上會給我某種關于自己未來的線索。” 

              每當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發有關購物或某次經歷的帖子時,都有可能影響關注者。他說:“這有點像多米諾骨牌效應,會促使其他人去做某件事。你不用感到有壓力,他們只是在效仿你的活動和消費。”

              作者稱,因為在社交媒體上消費活動太多,可見性偏見也就被社交媒體放大了。加拿大約克大學格蘭登學院傳播學助理教授庫蒂爾稱,社交媒體的宣傳文化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消費行為的平臺。

              庫蒂爾說:“在社交媒體出現前,這種消費模式就已經存在了。如果周圍的人都在消費,人們會受影響也會多消費,社交媒體只是放大了這些趨勢。”

              提高消費意識將減少心理偏見

              研究者稱,可見性偏見這個現象,可能有助于解開美國個人儲蓄率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大幅下降的 “迷題”。當年,美國的個人儲蓄率在10%左右。2007年,這個數字跌至大約3%的低點。美國政府的最新數據顯示,盡管個人債務持續上升,但2018年美國個人儲蓄率徘徊在6%至7%之間。

              多倫多的財務經理鮑米克認為,Instagram導致他每月在吃的上面至少多花200加元,因為他一周要出去吃四、五次飯。他的一個朋友在Instagram上運營著一個宣傳餐廳的賬號。

              他說:“有時候,我看他的帖子,發現他在某個中餐館。這會在我的內心深處種下一粒種子,讓我覺得自己有一段時間沒吃中國菜了,也許我應該去吃一次。”

              赫什萊弗爾說,這項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人們對自己消費的認識。他說:“心理學家有時候發現,人們如果意識到是一種心理偏見,就能減少這種偏見。”

            責任編輯:魏雨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