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一季度我國造船業3大指標領先全球 智能轉型仍需提速

            2019-04-20 08:51:27     來源:央廣網

              三大指標領先全球,造船業智能轉型仍需提速

              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繼續位居三大指標領先全球,造船業智能轉型仍需提速全球領先位置。記者從工信部了解到,面對全球造船業的激烈競爭,我國將建立船舶總裝智能制造標準體系,中國造船業將向智能化轉型,全面提高競爭力。

              三大指標領先全球

              今年1——3月,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5.5%、41.5%和42.4%,三大指標繼續位居全球領先位置。這在全球造船業激烈的競爭中,是個不錯的成績。不過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也指出,我國船舶工業大而不強的狀況并沒有明顯改變。

              2018年我國除了在散貨船和支線集裝箱船市場上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外,在郵船和大型集裝箱船領域鮮有收獲,特別是在大型LNG船領域,沒有承接一條訂單,高技術船舶質量、品牌、競爭力亟待進一步提升。

              實際上,我國并非造不出高技術船舶。世界上已有船只類型中,95%以上我國在去年就都能制造。為什么拿不到訂單?一大原因是生產效率不高。辛國斌說,我國造船效率只有世界先進水平的1/2到1/3,勞動生產率的差距更大。另一大原因是造出的船舶智能化水平不夠高,不能適應全球智能航運發展的大趨勢。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寶晨:

              隨著海面自主航行船走向合法化,船舶將插上智慧的翅膀,可以遙控駕駛,也可以自主航行和自動靠泊。船舶機艙系統、貨載系統和能效管理等系統也都可以實現智能化,這就是智能航運的核心要素——智能船舶。

              智能轉型仍需提速

              業內認為,我國造船業存在的這兩大問題都屬于智能化轉型的范疇,需要造船企業加快智能化轉型進度。一方面,工廠和制造流程智能化轉型可以顯著提高生產效率。大連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打造智能車間、智能船廠,公司黨委書記潘志遠對比智能制造和非智能制造的效率差別,給出一組數據。

              智能化生產線使用后,人員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尤其是3D環節的工作量大幅降低,每百萬工時的能耗也大幅下降。尤其是在2018年工時比上年度上升了15%,而每百萬工時的能耗下降了5%,產品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而對于船舶本身的智能化,另一家造船企業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已經探索多年。公司董事長王琦說,在硬件方面,智能船舶的建造和普通船沒有太大區別,關鍵在于軟件檢驗以及整體系統集成,造船企業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可以幫助企業開拓服務市場,構建競爭優勢。

              智能船舶能夠為我們的未來船廠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構建了基礎。不僅要造船,還要提供服務,在這方面建立了基礎。也能讓船東更好地享受船廠的增值服務,降低對運營船舶的技能要求。

              盡管智能化轉型已經有一定探索和應用,但辛國斌說,總體來看,我國船舶制造業仍處于數字化制造起步階段,各造船企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三維數字化工藝設計能力嚴重不足,關鍵工藝環節仍以機械化半自動化裝備為主,基礎數據缺乏積累,數字化集成化水平較低。

              業內分析,影響我國造船業智能化轉型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共性技術、基礎部件、關鍵系統供給能力不足;各種設備之間的銜接不通暢,標準不完善;還有就是企業擔心智能化轉型會增加當前的成本壓力。但業界的共識是,從長遠來看,加快智能化轉型是船舶工業實現質量變革的必然選擇。

              辛國斌說,下一步要從補齊短板、夯實基礎、標準引領、促進應用四個方面下功夫,加快船舶工業智能化轉型,推動補齊技術鏈與產業鏈短板,建立互聯互通的網絡化工業生態以及船舶總裝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責任編輯:孫劍嵩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