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國第一個試管嬰兒”鄭萌珠,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順利誕下一名男嬰。本報記者方非攝
本報記者劉歡
“男孩,體重3850克、身長52厘米!”
昨天8時34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又一個小生命降生。他的媽媽,是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這也是我國大陸首個由試管嬰兒分娩的“試管嬰兒二代寶寶”。
31年前,鄭萌珠降生
時光倒回30多年前,甘肅禮縣鹽官鎮的鄭桂珍由于雙側輸卵管不通,婚后多年不孕。
有一天,鄭桂珍從廣播里聽說北京的醫院在做試管嬰兒研究,能幫助輸卵管不通的患者懷上寶寶。雖已38歲,也不知道什么叫“試管嬰兒”,但夢想當媽媽的鄭桂珍還是輾轉找到北醫三院教授張麗珠,決定試一試。
接診后,張麗珠提出一個大膽想法:開腹取卵。當時,全院只有一根取卵針,針頭鈍了就拿到鐘表鋪磨一磨;沒有專業的保溫設備,就把存放卵泡液的試管裝在保溫杯里;沒有培養液,就自己照著方子配……
即便如此,張麗珠團隊依然成功地取出卵子,順利完成體外受精。受精卵開始分裂,張麗珠用一根特制的塑料管將受精卵植入鄭桂珍子宮內。7周后,胎兒原始心臟有力搏動,臨床妊娠成功。
1988年3月10日,鄭桂珍分娩一個小女嬰,這就是我國首例試管嬰兒。
開心的鄭桂珍,給孩子取名“萌珠”。“萌”取萌芽之意,“珠”則是取張麗珠教授的名字,感謝她賦予孩子生命。
長大成人,投身生殖醫學
特殊的身份,讓鄭萌珠得到很多關注,她的照片掛在醫院里,她的故事被寫入教科書……“我和大家一樣,也得吃飯、生活、學習、戀愛、成家,就是一個普通人。”鄭萌珠說,她一直覺得自己對于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有一份責任,“上天選擇了我,我也得去幫助其他人。”她大學畢業后,成為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的工作人員,從事病案管理工作。“整理生殖醫學數據,也是在幫助和媽媽情況差不多的人。”鄭萌珠說。
來生殖醫學中心就診的患者,大都心情焦慮,鄭萌珠常常送去安慰;還經常有患者認出她,甚至要求掛“鄭萌珠”的號……“她們是把我當成了堅持下去的希望。”鄭萌珠說,“當初別人幫助了我們一家,現在我又能去幫助別人,這也是一種傳承,這是我最好的選擇。”
感謝奶奶,“希望寶寶健康長大”
昨天,鄭萌珠通過剖宮產手術,成功分娩健康嬰兒,這在中國輔助生殖技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小生命平安降生,鄭桂珍喜極而泣,“萌珠終于有自己的孩子了,感謝張麗珠教授和北醫三院的親人們。”她正在琢磨小孫子的名字,還要把張麗珠的名字放進去,以表達感激之情。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經歷了懷孕生子,才體會到我媽當年的不易。”鄭萌珠說,媽媽當年為了生她挨了兩刀,一次是因為取卵手術,一次是因為剖宮產。望著懷里的兒子,鄭萌珠輕輕地說,“希望你健康快樂長大,奮斗到哪兒是哪兒,做個平凡的普通人就好。”
鄭萌珠的手機里,一直存著一張照片——穿著白大褂的張麗珠懷抱著剛出生的鄭萌珠,“很想念奶奶。”鄭萌珠端詳著照片,她一直叫張麗珠奶奶,雖然小時候在甘肅長大,但她一直和奶奶保持聯系,奶奶患病后,她也曾去探望。奶奶離開后,鄭萌珠很長一段時間情緒都不好,“跟自己的親人離別,真的很舍不得……”
鄭萌珠想感謝的,還有在北京的“親人”們。她有兩位北京“媽媽”,一位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醫三院院長喬杰,另一位是當年見證萌珠降生的北醫三院醫生劉平。劉平是張麗珠教授的學生。昨天,她也守護著萌珠母子,“很開心能親眼見證萌珠的孩子出生。”劉平說。
萌珠生子,證明我國輔助生殖技術安全
“目前,我國人工輔助生殖每年能達到約40萬個取卵周期,每100個新生兒中,就有約一兩個借助輔助生殖技術出生的孩子。”昨天,北醫三院院長喬杰表示,萌珠的寶寶健康出生,打消了一些人對于試管嬰兒的顧慮,也證實了我國輔助生殖技術的安全性。
31年來,首例試管嬰兒,首例配子輸卵管移植試管嬰兒、凍融胚胎試管嬰兒,國內首例三凍(凍卵、凍精子、凍胚胎)試管嬰兒,世界首例MALBAC寶寶也相繼在北醫三院誕生,這標志著我國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技術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數據顯示,中國輔助生殖技術臨床妊娠率約為40%,活嬰分娩率達到30%至35%。我國每年試管嬰兒數量逾20萬例次。
未來,輔助生殖及衍生技術的發展將會幫助更多的家庭,比如我國已有數百種遺傳病可以通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進行明確篩選,避免將父母帶病基因遺傳給下一代。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