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攜號轉網“坑多多” 轉網竟成“二等用戶”

            2019-04-15 18:13:53     來源:央廣網

              攜號轉網“坑多多”, 轉網竟成“二等用戶”

              用戶期待多年的攜號轉網終于跨出試點區,也暴露出諸多問題,用戶在攜號轉網過程中一不留神就會掉進各種“坑”里。這項惠民政策如何才能真正推動用戶得實惠、運營商新升級?

              用戶:轉網要過重重山 

              2018年末,攜號轉網流程得以改進,用戶可以提前用短信查詢辦理資格,減少了跑營業廳的次數,便利實實在在看得見。不少用戶欣喜地著手辦理,卻發現事情遠比自己想象的復雜,轉網要過重重大山。

              在網協議近千年,此生無緣轉網權。通過查詢轉網資格,許多人第一次發現自己原來有這么多在網協議和套餐。有用戶發現,自己的合約竟然要3000年1月1日才能到期。

              悄悄塞福利,實為設障礙。一部分用戶在申請攜號轉網后,發現自己的手機莫名多出了一些壓根用不著的“優惠套餐”。

              運營商玩轉話術,挽留用戶。有用戶表示,提交辦理轉網申請后,多次接到客服電話,稱轉網后會收不到驗證碼、繳話費只能通過實體營業廳完成等。

              過渡期忍受多種不便。由于需要取消套餐、合約等,不少用戶在攜轉期間遇到多種不便。有用戶表示,客服稱辦理期間需要4G網絡降為2G。

              辦理成功后變成“二等用戶”。目前,各大運營商和手機廠商主推的VoLTE高清通話業務,還有一些優惠活動,都將轉網用戶排除在外。

              運營商:仍待磨合 

              截至2018年底,我國的移動電話用戶達15.7億,移動電話普及率達112.2部/百人,對于三大運營商來說,獲客成本高企,既需要在5G時代全面到來之前增加基礎網絡投資,跟上技術的快速更新迭代,又需要以更加積極的套餐政策吸引用戶,以更優質的服務留住高價值客戶,能否保持利潤增長,三大運營商均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此外,因為技術限制和轉型磨合等遭遇誤解,也讓運營商頗感委屈。據了解,驗證碼接收不暢,并不完全是運營商不作為所致。專家分析,由于各平臺發送驗證碼的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在發送信息時,往往針對不同的運營商有不同的端口,在攜號轉網后,服務提供商并不知道號碼已經換網,還是會將短信發送到原有的端口,導致無法正常接收。

              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運營商仍然保有傳統經營思維,為用戶的轉網申請處處使絆。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楊學成認為,過去運營商的市場策略始終圍繞兩個指標打轉,一個是“在網時長”,另一個是“ARPU值”(每用戶平均收入),這使得一部分運營商在套餐設計中夾帶各種“私貨”,以便提升每用戶平均收入。

              專家:考驗與機會并存 

              攜號轉網帶來的意義,絕不僅止步于用戶的轉網行為本身。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攜號轉網實施的目的是讓用戶用腳投票,具有推動運營商降低資費、提高服務質量、優化網絡的三大意義。

              攜號轉網全面實施后,老用戶有了更多自由,運營商一定會加大對老用戶需求的分析,減弱與競爭對手新套餐之間的差距,讓老用戶有歸屬感,并努力提高服務質量。

              同時,對三大運營商來說,攜號轉網全面實施也是一次升級煥新的極佳契機。楊學成認為,這將促使運營商開展跨界合作,構建應用生態,不再滿足于單純的電信服務,并重視開發政企業務,尤其是數據中心建設、帶寬經營以及云計算平臺部署。

              有運營商工作人員提出,一些有靚號協議或合約套餐未執行完的號碼,如果片面地“一刀切”進行攜號轉網,也會帶來市場秩序的紊亂。對此,付亮認為,相關部門未來應當出臺一份明確的“負面清單”,列出哪些情況下用戶不能攜號轉網,并將這一范圍縮到最小,其余情況下用戶均可立即輕松完成轉網,以清理當前種種阻礙轉網的亂象。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