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宋朝繁榮的“鄉村旅游”

            2019-04-15 10:14:04     來源:北京日報

             

              南宋?樓儔 耕織圖

              宋朝較以往更重視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在“重農”的同時也不“抑商”,這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寬松環境。宋朝鄉村旅游業的繁榮,為經濟發展和國家稅收做出了貢獻。

              近500位詩人留下了田園詩,總數超過4000首

              宋朝大批具備文人和官員雙重身份的旅游者走進鄉村,體驗鄉村生活,成為一道新景觀,這從他們創作的大量田園詩中就能看出來。據統計,有近500位宋朝詩人留下了田園詩,總數超過4000首,其中:范成大140首,楊萬里75首,蘇轍36首……這些數字大大高于前代類似作品,宋代以前田園詩被認為寫得最好且詩作較多的是陶淵明和王維,他們留下的田園詩都只有30首。

              宋代鄉村旅游者中還有一個特殊人群,就是應試的士人,在只能用腳一步一步完成長途旅行的情況下,有人索性把漫長枯燥的旅途變成了一路上的“鄉村游”。條件好的學子出行時還會帶上一個或幾個仆人,或者幾個學子結伴而行,這其實也是一個龐大的旅游群體。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各地來京城應試的“貢舉人集闕下者萬四千五百六十二人”,由此拉動起的“鄉村游”幾乎成常態化,可以想見,他們也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繁盛。

              農民辛苦勞作,農閑時也希望得到放松,他們既是鄉村旅游的組織者,也是鄉村旅游的參與者。蘇軾在《和子由蠶市》一詩中寫道:“蜀人衣食常苦艱,蜀人游樂不知還。千人耕種萬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閑。”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使農民也具備了旅游的興趣與渴望。

              鄉村旅游因地制宜:觀賞農事、賞花、“斗草”、放風箏

              旅游者走進鄉村,自然要觀賞農事。詩人范成大在鄉間看到百姓插秧苗,禁不住停下腳步細心觀看。理學家朱熹來到鄉間,看到稻谷已經成熟,寫下了“禾黍誰言不陽艷,晚炊流詠有余香”的詩句。在宋朝詩人的筆下,幾乎所有農事活動都被寫入詩中,有的還“去鋤南山豆,歸灌東園瓜”,親自體驗農業勞動。

              春天,鄉村百花盛開,“往來車馬游山客,貪看山花踏山石”,像蘇軾那樣的“花癡”,甚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一些鄉民看到種植花卉能帶來商機,就有意識大量種植以吸引游客,“武陵儒生苗彤,事園池以接賓客。有野春亭者,雜植山花,五色錯列”。洛陽等地素以牡丹著稱,當地還組織起牡丹花會,賞花也賣花,歐陽修曾記載說,花會上“姚黃一接頭,直錢五千”,說的是稀有牡丹花品種“姚黃”價格非常昂貴,種花、賣花甚至嫁接新品種成為一部分鄉民吸引旅客并實現致富的手段。

              各地在發展鄉村旅游中因地制宜,推出自己的特色,如洛陽主打牡丹,成都附近的鄉村則開發出“游江”“蠶市”等活動。

              在各地鄉村旅游中,還流行著許多人們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宋時,一種叫“斗草”的游戲在廣大鄉村十分盛行,它分為“文斗”和“武斗”兩種,“文斗”是比關于花卉百草的知識,看誰懂得多;“武斗”是雙方各采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相互交叉成十字狀,各自用力拉扯,以不斷者為勝。在宋朝,“斗草”游戲深受成人和兒童的喜愛,范成大在《春日田園雜興》中寫道:“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斗草來。”

              宋朝鄉村旅游中還有蕩秋千、放風箏、斗雞等流行的娛樂活動,其中蕩秋千是寒食、清明前后踏青郊外游的一項“保留活動”,被稱為“半仙之戲”。放風箏也非常盛行,“萬人同向青霄望,鼓笛聲中度彩球”。當時還流行一種玩法,清明節時人們將風箏放高放遠,之后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的“霉氣”。

              鄉村旅游繁榮了鄉村經濟,也為朝廷增加了稅收

              鄉村旅游的興盛帶動了經濟發展,宋朝的旅店業等較以往有極大提升,與這股“鄉村旅游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宋朝之前,旅店業的主要經營者是官府,基本是為國家驛站系統配套服務的。宋朝以后,在鼓勵商業活動以及旅游業興盛的背景下,私營旅店業開始興旺發達,不僅大城市里旅店林立,而且廣大鄉村也到處開設了旅店,在宋人的詩文中,“村店”“野店”“郊店”“山店”以及“逆旅”等隨處可見,宋仁宗時“朝廷發兵屯定州幾六萬人,皆寓居逆旅及民間”,顯示出鄉間旅店的巨大容納能力。

              當時的旅店業經營已較為成熟,不少旅店定價時已與旅游的淡季、旺季相掛鉤,每到旅游旺季或者科舉應試期間,“雖一榻之屋,賃金不下數十楮”。臨安錢塘江潮是著名旅游景點,每到觀潮時,“自廟子頭直至六和塔,家家樓屋,盡為貴戚內侍等雇賃作看位觀潮”,這期間“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那時觀潮的人多住在周邊鄉村,旅店費用較平時自然也翻番上漲。

              鄉村旅游帶動的不僅是旅店業,一些人看到了鄉村旅游帶來的商機,于是投資修建私家園林供人游覽,類似于現在的公園,園主通過收取“茶湯錢”來獲利。徐大焯在《燼余錄》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案例:“朱?壹冶凈⑶穡?用事后構屋盤門內,名泳水園。中有雙節堂、御容殿、御賜閣、迷香樓、九曲橋、十八曲水、八寶亭。又毀閭門內北倉為養植園,栽種盆花,每一花事必供設數千本。游人給司閽錢二十文,任入游觀,婦稚不費分文。”在這個私人修建的“公園”里,不僅有亭臺樓閣和花卉,還有游泳池,大門口有被稱為“司閽”的收票員,每張門票20文,婦女和兒童不收門票。

              發展鄉村旅游,吸納了大量勞動人口,旅游業及相關的旅店業、飲食業、種植業、交通業等都從中受益,進一步繁榮了鄉村經濟,也為朝廷增加了稅收。蘇軾知杭州期間曾上《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奏折,講到杭州地區的“酒稅”每年就有20多萬貫,這僅是杭州一地飲食行業為稅收做的貢獻。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全國各地“草市”為朝廷增加的商業稅高達420多萬貫,約占當時全國財政總收入的10%。宋朝被稱為“最富的王朝”,繁榮的鄉村旅游業在其中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作者為文史學者)

            編輯: 趙龍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