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拖了10年之后 紐約還是準備收“買路錢”了

            2019-04-04 09:00:51     來源:海外網

              曼哈頓擁堵的街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討論和爭執了10多年之后,美國第一大城市紐約將成為美國首座引入交通擁堵收費系統的城市。

              據新華社援引美國媒體報道,紐約市定于從2021年開始對進入曼哈頓第60街以南地區的車輛收入額外費用。不過目前尚不清楚具體的收費標準和繳費規則,紐約州政府預計交通擁堵費系統每年可以籌得10億美元,用以改善紐約糟糕的地鐵和公交系統。

              開收“買路錢”

              擁有789平方公里土地、800萬人口的紐約是美國第一大城市,而面積不到60平方公里的曼哈頓島更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都市區之一。作為美國的經濟中心,紐約一直都是全美最擁堵的城市之一,而且這幾年還有越來越堵的趨勢。據交通數據調查公司INRIX的統計,由于經濟復蘇、城市復興、網約車興起以及快遞業務增長,曼哈頓商業區的平均車速已經由2015年的30公里/小時降至24公里/小時。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紐約第一次提出征收擁堵費已改善城市擁堵狀況了。2008年時任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就提議征收擁堵費,但是遭到反對而作罷。不過,一月的一項民調顯示,52%的紐約州選民支持開征擁堵費,而反對開征擁堵費的選民比例則有去年的44%降至39%。也正是這種民意支持,讓原本對擁堵費態度冷淡的紐約市長白思豪轉變態度,支持紐約州州長科莫開征擁堵費的計劃。

              此次紐約開征擁堵費是紐約州2020財年預算的核心議題之一。不過,,紐約的出租車、網約車服務和租用車輛而言,另一個版本的擁堵費已經生效:從2019年2月2日開始,任何進入曼哈頓第96街以南地區的這些車輛,都要繳納一筆“擁堵附加費”。

              爭議不斷

              在很多交通專業人士看來,擁堵費是治理大城市交通擁堵的有效手段之一。不過在美國,征收擁堵費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更多時候是一個政治問題。畢竟對美國這樣一個“車輪上的國家”而言,任何想要給車主增加負擔的提議都不大容易讓人接受。

              在紐約之前,包括倫敦、新加坡和斯德哥爾摩在內的一些城市,已經通過開征擁堵費來治理擁堵,而在紐約成為美國第一個吃擁堵費“螃蟹”的城市之后,包括費城、舊金山、洛杉磯、西雅圖在內的不少美國城市,也打算開征擁堵費。

              不過,擁堵費是不是真的解決了大城市的擁堵問題,依然值得商榷。以倫敦為例,2003年倫敦開始對進入中心城區的車輛征收擁堵費,到今年已經實行了16年,擁堵費的費用也從最初的每天5英鎊上漲到每天11.5英鎊,2017年倫敦市還對不滿足歐IV排放標準的老舊機動車額外征收10英鎊的費用。一開始,擁堵費對緩解倫敦的擁堵產生了效果,進入擁堵區的車輛數量下降18%,交通延誤減少了30%。然而最近幾年,隨著網約車的興起和網上購物的爆炸式增長,快遞貨車開始霸占道路,騎車出行的人士也開始在倫敦缺乏規劃的道路上與汽車爭奪路權,導致倫敦城的擁堵加劇,根據INRIX的統計,2018年倫敦是全球第六擁堵的城市,倫敦人每年因擁堵損失227小時,經濟損失達到1680英鎊。

              而與倫敦相反的,則是新加坡。作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新加坡于1975年開始征收擁堵費,目前費用從38美分-4.75美元不等。2018年,新加坡的擁堵程度在INRIX調查的200個城市中排名第105,高峰時段平均車速也能保持在33公里/小時左右。

              多管齊下

              事實上,擁堵費在不同城市的效果不同,是因為車流量僅僅是影響一座城市交通狀況的一個變量。從宏觀層面上來看,影響一個城市交通擁堵城市的因素,包括汽車保有量、城市道路網絡規劃布局、居民主要出行方式和交通管理水平四個方面。從這一點來說,擁堵費主要是通過提高車輛使用成本來降低收費區內的汽車數量,從而緩解擁堵水平。但是,如果沒有其他幾個要素的相互配合,征收擁堵費就不會實現預期的效果。

              提高公共交通、特別是軌道交通在城市通勤中的比率,是許多大城市處理交通問題的首選。以東京為例,東京目前擁有2500公里的軌道交通網絡,35條線路覆蓋了整個東京及大東京都市圈。同時,東京軌道交通系統在設計和管理上也非常出色,換乘方便、準點率極高,因此,東京的軌道交通是東京交通的主力,目前東京全部客運量的91%由覆蓋整個東京的軌道交通完成,遠遠高于紐約的54%、巴黎的37%和倫敦的35%。而新加坡、香港等城市的公共交通也極為發達。

              密密麻麻的東京地鐵路線圖。圖片來源:網絡

              通過行政手段讓買車、用車成為一件有些“奢侈”的事情,也是不少城市政府的選擇。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嚴格控制路上行駛的機動車數量,每月只通過拍賣的方式發放固定數量的“擁車證”。“擁車證”10年有效,到期如果還要繼續使用則需要再次競拍。據新加坡媒體報道,2018年12月的競拍中,中小型車組的“擁車證”的價格是23568新幣(約合11.7萬元人民幣),而在2013年1月,這張小小的“擁車證”曾拍出92100新幣(約合45.7萬人民幣)的價格,堪稱“全球最貴鐵皮”。

              而像東京、香港這樣寸土寸金的城市,高昂的停車費也成為很多人不開車的理由。以東京為例,東京平均停車費為每小時800日元,如果按每天8小時、一個月22個工作日計算,就需要14.08萬日元,相當于一個剛畢業大學生70%的月薪,這種情況下,誰還會選擇開車呢?

              提高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是近些年城市交通管理的一個新思路。對很多城市來說,由于拓寬道路和加密路網的成本已經越來越高,因此管理交通的重點也轉向了挖掘現有路網的潛力。比如東京就通過使用智能化信號燈系統管理道路交通,不但實現了道路即便在高峰時段也能做到“慢而不堵”,還會照顧到公共汽車,使其在路口能盡快通過,保證公交準點運行,吸引人們使用公共交通系統出行,而不是自駕出行。(海外網評論員 聶舒翼)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聶舒翼、牛寧

              (本文來自于海外網)

            責任編輯:李園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