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指數巨頭跑馬圈地 指數投資對戰日趨“白熱化”

            2019-04-04 07:21:51     來源:上海證券報

              ⊙記者 陳玥 ○編輯 金蘋蘋

              隨著投資者日益認可指數投資,國內指數巨頭的競爭也趨于“白熱化”,定制指數更是蔚然成風。近日,上交所公告發布11條新指數,其中有4條指數由嘉實基金定制。而今年1月,華夏基金也向深交所和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定制了兩條創業板指數。

              業內人士認為,對標公募基金行業規模,股票ETF基金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但目前規模主要集中在少數頭部基金上,想要“彎道超車”必須另辟蹊徑。據悉,多家指數投資能力較強的公司已經瞄準Smart beta產品,并將其作為新的突破口。

              定制化成新方向

              4月2日,上交所公告稱,為進一步豐富指數體系,為投資者提供新的分析工具和投資標的,上交所和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將于2019年4月25日正式發布11條新指數。其中有4條指數是由嘉實基金定制的,分別是中證嘉實新興科技盈利成長100策略指數、中證嘉實醫藥健康質量成長100策略指數、中證嘉實先進制造價值成長100策略指數和中證嘉實民企龍頭指數。

              無獨有偶,今年1月,深交所和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推出兩條由華夏基金定制的新指數,分別是創業板低波藍籌指數創業板動量成長指數,華夏基金和銳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還達成相關戰略合作,共同開發基于中國市場的因子Smart beta策略。

              事實上,早在2009年,嘉實就發行了全市場第一只基本面Smart Beta產品——嘉實基本面50指數(LOF)。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31日,嘉實基本面50指數(LOF)近5年收益率達到167.1%。

              嘉實基金Smart Beta和量化投資首席投資官楊宇介紹說,Smart Beta是兼顧了主動投資和被動指數管理優勢的產品類型,運用指數投資的方式,將有效的主動管理投資邏輯和思想提煉成透明的選股模型,以期獲得長期的超額收益。相比傳統主動股票投資,Smart Beta策略具有低費率、風格穩定、容量大、策略透明等優勢。由Smart Beta策略衍生的ETF基金產品可以成為更細分而優質的底層工具,是資產配置的重要工具部件。

              “目前有兩大趨勢性的轉變值得行業關注。一是從2018年開始我國的ETF指數產品大發展,這顯示被動指數化投資漸成趨勢。另一個是,主動管理也更多追求系統化、流程化的投資方式。”楊宇表示。

              規模擴張成痛點

              根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數據,截至2018年12月31日,股票ETF基金的規模為3372.13億元。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對標公募基金行業規模,按照國際經驗,股票ETF基金規模的占比若達到20%的話,指數類產品尚有2萬億元的規模空間。如果對標股票總市值,則目前滬深股市總市值約53萬億元,按照5%的ETF化率,也有2.5萬億元。總體而言,未來股票型ETF的發展空間巨大。

              然而,規模擴張始終是指數基金的痛點。當前ETF的發展中呈現出明顯的“頭部化”狀態,資金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只基金上。截至2018年12月31日,華夏50ETF規模達457.9億元、南方中證500ETF規模達334.68億元、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規模333億元,僅這3只產品的規模就突破千億元,占股票ETF整體規模的三分之一。

              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總監徐猛表示,一個指數產品要成功極為不易,首先對標的指數要知名,其次要做到偏離度與跟蹤誤差小,還要從基金規模、流動性以及折溢價率等指標來衡量。“核心競爭力是要靠時間打磨出來的,多年來點滴工作細節的積累才能形成一個指數團隊的底蘊。”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去年以來,一直是機構投資者“寵兒”的指數基金,投資者占比中,個人投資者的戶數一直在增加。研究人士表示,當個人投資者戶數增長到一定門檻,他們的自我驅動性交易會推動ETF活躍度大大增加。而ETF活躍度增加后,又會吸引中等規模機構投資者的參與。而中等規模機構投資者參與后,又會吸引更大規模機構的參與,最終形成一個活躍的有效率的ETF基金。

              另一位資深指數基金經理表示,指數基金看似是簡單的被動投資,其實進入門檻很高,Smart Beta尤其考驗指數團隊的專業性。該人士同時表示,相比寬基產品,Smart Beta要取得超額收益必須對投資標的、行業、投資理念、策略等有深入的理解,需捕捉長期有效的因子并將其系統化。

            責任編輯:陶然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