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造央行的謠賺市場的錢很爽? 央行報警了

            2019-04-02 20:24:30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上周五晚上造謠“央行降準”的那位,你沒處可躲了,因為央行已經報警了。

              今日早間,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發表時評稱:“央行也已就此事正式致函公安機關,請就此次編造發布虛假信息的行為依法進行查處。”

              先來回顧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3月29日(周五)傍晚,一則“4月1日起降準”的謠言在微信群流傳開來。

              稍后,央行辦公廳迅即出面澄清,指出該消息不實,及時戳穿謠言,阻止了謠言繼續大范圍擴散。

              4月2日上午,《金融時報》的時評稱,央行已就此事正式致函公安機關,請就此次編造發布虛假信息的行為依法進行查處。央行辦公廳官方微博也轉載了該文章。

              央行辟謠并不罕見。

              讓市場記憶猶新的,是去年12月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對“不減稅不降費”傳聞的辟謠。

              罕見的是,央行這次直接報警!

              《金融時報》時評指出,無論查處結果怎樣,因類似行為和事件而引發的嚴重后果和法律后果等,都值得當事方及媒體特別是自媒體參與者引起警戒。

              對此,記者深以為然。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貨幣市場,都是金融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信息傳播的真實、準確、完整對金融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興起,金融市場的輿論信息內容復雜、傳播迅速且影響范圍廣泛。一則網絡傳聞,一則虛假信息,就可能引起市場異常的波動,也可能導致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真金白銀的損失。

              上述時評列舉,過去這些年金融市場上出現的虛假信息編造傳播事件并不在少數,有時一條短消息就能造成市場驟然震蕩。2013年6月“錢荒”、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期間,越是市場大幅波動的時候,越能看到各種謠言“推波助瀾”,加劇市場恐慌、踩踏和風險擴散,影響十分惡劣。

              信息傳播并非法外之地,我國法律對于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有明確的規定和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八十一條:編造并且傳播影響證券、期貨交易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期貨交易市場,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2014修正)》第七十八條:禁止國家工作人員、傳播媒介從業人員和有關人員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證券市場。禁止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證券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證券業協會、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證券交易活動中作出虛假陳述或者信息誤導。各種傳播媒介傳播證券市場信息必須真實、客觀,禁止誤導。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規定,為了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管理秩序,對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其中行為之一是利用互聯網編造并傳播影響證券、期貨交易或者其他擾亂金融秩序的虛假信息。

              正因為有法可依,有行政執法權,近年來,對于資本市場上的編造、傳播虛假信息,證監會一直保持高壓執法態勢。

              但是對于整個金融市場上的信息傳播行為,尚缺少更為明確的法律,相關部門也沒有相關行政執法權。央行此次及時辟謠,并果斷致函公安機關,要求依法查處編造發布虛假信息的行為,這個做法值得點贊。

              健康的金融信息環境,需要你我共同維護。真誠地希望,市場多一些有理有據的理性判斷,少一些無憑無據的虛假謠言;真誠地希望,主管部門一直能保持辟謠有速度、有態度,對于造謠者絕不手軟;真誠地希望,不論是投資者還是旁觀者,都能不編謠、不信謠、不傳謠。

            責任編輯:賈振飛 2031864307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