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在博物館中分享文化協同紅利

            2019-03-29 21:39:31     來源:北京日報

              “吳門四家”的仿古山水、“揚州畫派”的寫意花鳥、“遺民書家”的怪異行草……今年年初,上百件明清名家書畫“走出”中國國家博物館、“走進”河北博物院。近日,這場名為“筆墨文心五百年”的特展落下帷幕,不少人期待著兩家博物館再次合作,有機會在家門口欣賞到更多優秀傳統文化。

              今天的博物館早已不是高冷的殿堂。尤其是隨著《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熱播,“活起來了”的文物掀起了新一波文博熱潮,吸引著越來越多觀眾走進博物館。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博物館舉辦了超過2萬場展覽,客流量近10億人次。再看北京,“千里江山圖”“石渠寶笈”等精品大展多次催生“故宮跑”,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又帶來“首博熱”,在精彩紛呈的展品中探尋歷史奧秘、感受文明詩意,已經成為文化中心流行的生活方式。而這次國博和河北博物院聯手辦展,更以協同之力釋放首都文化紅利,滿足三地更多民眾文化需求。

              欣喜同時也要看到,博物館發展仍然存在顯著的地域差距。以京津冀地區為例,故宮、國博等知名博物館常常人滿為患,時不時“一票難求”,但三地還有200余家各類中小博物館,由于地理位置分散、知名度低、資金短缺、展陳單一等因素,長期門可羅雀,一冷一熱反映出文化產品供給依舊不平衡不充分。文化資源如何更好利用,地域差距如何彌補,是熱潮背后應有的冷思考。

              問題擺在眼前,破局還在協同。京津冀北依燕山、南眺黃河,從薊合于燕、燕趙對峙,到幽冀并立、明清直隸,三地自古就是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具有深度交融的文化基因優勢。博物館作為探尋歷史文化的窗口,無疑是文化協同的絕佳載體。目前,三地博物館已經進行了很多嘗試,請進走出、借物辦展,匯集精品、聯合巡展,互通有無、優勢互補,以一脈文化把各種文物串珠成鏈。除此之外,京津冀還可以多多發掘技術潛力,如舉辦優質網上展覽等,進一步打破文化生活的時空界限。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期待京津冀拾級而上、大開腦洞,探索出博物館更多不一樣的打開方式、協同方式,打造一個更多彩的文化京津冀。

            編輯: 宋雪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