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24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發表主旨演講。
在接近20分鐘的演講里,易綱傳遞出這樣的信息——未來仍然要堅持金融業開放,穩步推進金融業全面開放。
去年4月份,人民銀行在博鰲論壇宣布金融業開放的時間表,對11項措施給出了具體的時間。易綱透露,目前絕大部分措施已經落地,極少數尚未落地的措施的法律修改程序已經到了最后階段。
易綱介紹了下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五點考慮,以及要從四方面完善我國金融風險防控體系,以適應不斷提高的金融業開放水平。
迅速摘出要點,與你分享:
進一步擴大金融業開放有五點考慮
易綱指出,近年來,我國金融業開放不斷加快,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總體水平仍然不高,仍然有很大提升的潛力和空間。
針對當前對外開放的水平還有待提高的局面,要做以下五點考慮。
第一,堅持金融業開放。
金融市場開放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相互配合、協調推進。
金融服務業開放要在持股比例、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業務范圍、牌照、數量等方面,對中外資金融機構給予同等的待遇和同樣的監管標準,要以更加透明、更符合國際慣例的方式同等對待內外資金融機構。
金融市場開放要進一步聯通境內外資本市場,進一步完善境外合格投資者的制度,完善滬港通、深港通,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彈性,更好發揮匯率的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第二,要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管理制度。
推動落實非禁即入,中資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皆可以依法平等地進入負面清單以外的業務。
第三,完善金融市場開放的制度規則,實現制度性、系統性開放。
加快相關制度與國際接軌,不斷完善會計、稅收等配套制度,加強頂層設計,統一規則,同類的業務規則盡可能合并同類項。
第四,改善營商環境。
進一步推動簡政放權,優化行政審批,提高審批過程的透明度和效率,加強政策制定溝通和協調,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做到規則簡約透明。
第五,完善金融監管。
中外金融機構開展金融業務都必須持牌經營,接受監管。擴大市場準入,同時又不斷完善金融監管,使得監管能力和開放程度相匹配。
完善與金融開放
相適應的風險防控體系
易綱稱,金融業開放本身并不是金融風險產生的根源,但是開放的過程可能提高金融風險防范的復雜性,因此需要不斷完善與開放相適應的金融風險防范體系。
未來要適應不斷提高的金融業開放的水平,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風險防控體系。
一是充分發揮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統籌協調作用。統籌把握各領域出臺的政策力度和節奏,形成政策合力。
二是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的框架。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逆周期作用,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不斷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加強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進一步完善對系統性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豐富政策工具箱。加強對金融市場實時的監測,阻斷跨市場、跨區域、跨境的風險傳染。
三是加快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金融業綜合統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結算機制,實時動態監管線上、線下、國際、國內的資金流向和流量。
四是健全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置機構和處置的機制。探索以存款保險為平臺,建立市場化、法治化金融機構退出機制。
極少數尚未落地措施
法律修改已到最后階段
金融業對外開放,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
去年4月份,人民銀行在博鰲論壇宣布金融業開放的時間表,對11項措施給出了具體的時間。
易綱指出,目前絕大部分措施已經落地,極少數尚未落地的措施法律修改程序已經到了最后階段。
相關的申請受理工作已經開始,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取得進展。瑞士銀行對瑞銀證券的股比比例提高到51%。
安聯成為我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美國標普公司獲得進入我國信用評級市場。美國運通公司在我國設立合資公司,籌備銀行卡清算的申請已經審查通過。
金融市場開放方面,中國按照國際標準,持續推動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對外開放,擴大跨境投融資渠道,完善相關制度安排。中國的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受到國際市場普遍肯定和認可。
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勢在必行
易綱指出,金融業開放是我國對外開放格局重要組成部分,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的自主選擇,這既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金融業有三大職能,第一是有效配置資源,第二是管理風險,第三是提供金融服務。
金融要做好以上三個主要的職能,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
一方面金融業開放,通過引入各類金融機構、業務、產品,可以增加金融有效供給,有利于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更好滿足經濟差異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另一方面,金融業開放會促進制度規則的建立健全,完善金融制度的供給。在我國金融開放的過程中,可以主動學習成熟經濟體的制度建設經驗,使金融機構在公司治理、金融市場建設、金融監管等方面進步得更快。
責任編輯:張海營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