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玥 ○編輯 吳曉婧
科技為金融賦能,近年來逐漸成為金融圈最熱的話題之一。事實上,公募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競爭,早已從投研和投顧蔓延到經營決策和業務發展的各個環節。業內人士認為,大數據和AI等手段為投資加載了“隱形的翅膀”,數字金融時代的到來指日可待。
金融科技不單單是基金公司之間拉開差距的競爭利器,也是面對海外資管機構進入和國內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競爭壓力必須采用的突圍之舉。業內人士表示,科技的核心在于不斷升級。科技賦能金融,將使一家尋常的基金公司變成一家能夠擁抱未來的基金公司。
科技賦能 AI+投研提升決策能力
“金融科技正推動資管行業變革,也賦予了公募基金發展的新思維、新動力。”建信基金董事長孫志晨表示,“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核心技術的崛起,能夠使投資體系、維度、方法更加高效、高質。基金公司對于金融科技與公司發展的融合能力也將成為行業內核心競爭力之一。”
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更直接地表示,科技的核心在于不斷升級。科技賦能金融,將使一家尋常的基金公司變成一家能夠擁抱未來的基金公司。
方向既明,加速突進。近年來,基金公司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暗戰”主要圍繞智能投研、智能投顧、智能客服、智能營銷這四個方面展開。以投研能力為核心的公募,首先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于提升投研實力,例如利用多種AR技術獲得投資情緒數據、通過流量監控估算全市場或某一地區的異動從而判斷商品銷售的走向,以及通過大數據來開發指數基金等。
華夏基金致力于探索在量化領域如何用AI和大數據輔助基金經理決策。通過與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合作,讓科技輔助研究員進行“7×24”小時的研究工作,在信息化的信息海洋中發現最核心的數據點。銀華基金則運用多元化數字化技術,把眾多語義和前瞻性的輿情研究整合在一起,用基于對產品深入挖掘和匹配之后的成果來提升投研決策體系的效率。
嘉實基金則另辟蹊徑。嘉實基金董事長趙學軍認為,若在投資領域真正應用好人工智能,不僅僅是建立一個模型,更需要實踐如何運用經濟學原理到人工智能中,以及如何擴展應用更多的數據,而絕不是二級市場上的有限數據。嘉實于2016年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人工智能與大類資產配置兩個方向進行了深入研究,為資產投資領域提供了堅固的前沿理論支撐。目前嘉實資產配置投資研究中心已經形成以基本面量化、風險、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三維度的資產配置核心能力。
以變應變 智能投顧打造閉環服務
近年來,以螞蟻、理財通為首的第三方平臺在互聯網銷售方面優勢顯著,并吸引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進駐。已披露數據顯示,螞蟻財富目前和68家基金公司合作,覆蓋4000只基金產品,服務超1億用戶;而騰訊理財通合作基金公司超過40家,上線基金產品近300只,總用戶數超過1.5億。
雖然互聯網平臺為基金公司實現了低成本和高效的客戶獲得和服務,但基金公司還是將更多精力用于壯大自己,打造一體化金融服務。基于客戶需求的多元化以及資產配置需求,多家基金公司紛紛發力智能投顧。2018年,華夏基金查理智投上線,這是一款基于個人客戶子女教育、退休養老和資產增值投資場景而研發的一鍵式、智能化公募基金投資組合,為投資者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務。
嘉實基金推出的“嘉貝智投”則是在力圖在洞悉客戶投資“三維”即投資期限、風險偏好、投資預期,智能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前沿的資產配置理論、數學模型、深度智能分析,為投資者提供與其投資需求匹配的個性化資產配置建議,以提升客戶滿意度為目標構建基金投資組合。
在智能營銷和智能客服方面,基金公司也在逐漸拓展,并延伸到更多的領域。博時基金在智能風控方面頗有特色,通過數據架構、系統架構和計算能力來強化合規和風控。借助自然語言技術,對獲取信息進行挖掘和關聯構建知識突破,通過機器學習和AI大數據,緊盯高風險事件發生的苗頭,達到防范風險的目的。
一位基金公司總經理表示:“未來的服務和未來的金融應該是一個閉環,或者說是解決方案式的,我們希望首先給投資人進行投資規劃,把目標場景化和產品化,然后進行組合推薦,并在過程中進行人性化的陪伴,幫助投資者克服貪婪和恐懼,這是我們希望打磨和提供的服務。”
業內人士預測,智慧金融的未來將隨著5G的應用而正式到來。對于公募基金來說,誰能勝出尚不可知,但落后者必將面對更嚴苛的發展環境。
責任編輯:曹婕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