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金嘉捷 ○編輯 李丹丹
⊙記者 金嘉捷 ○編輯 李丹丹
近年來,金融監管從分散走向協調聯動,從微觀審慎走向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并重,金融機構也在逐步適應更完善的監管框架。作為一名金融老兵,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胡曉煉對行業發展有著獨到的理解。
“金融監管的目的不是管制金融資源、控制金融機構具體經營活動,而是著眼于建立更加協調、中立的監管制度,促進金融市場作用充分發揮,讓金融主體的活力競相迸發。”胡曉煉接受上證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無論是防風險還是穩增長,金融主體自身作用的發揮都至關重要。
2019年,進出口銀行將繼續堅守支持實體經濟的本源,形成更加完善的“一帶一路”金融支持服務體系,護航企業“出海”。“以政策性金融之力,激發市場之活力。”胡曉煉稱。
金融監管要能激發主體活力
“金融監管改革,應該從行政管控轉移到規則的制定以及規則執行的監督上,而不是由政府部門來控制機構的具體業務活動、經營事項。”胡曉煉認為,金融改革應著力于增加金融主體活力,要盡快把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制度的改革措施落到實處。
清晰明確的規則和嚴格準確的執行,是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方面。胡曉煉認為,應以監管法制規范約束經營主體,引導金融機構不斷完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依法合規穩健經營,“要增強立法規則的時效性,要跟得上金融創新的步伐,也要對接得上國際標準。”
在執行過程中,監管尺度的一致性和連續性需盡量保持。連續性的政策能給市場長期穩定的預期,有利于發揮主體活力。“還要進一步加大與市場的溝通,將市場影響評估作為制定實施監管政策的必經程序。”胡曉煉認為,“充分關注對金融機構經營行為和風險狀況的影響,善于運用市場力量和經濟的自我調節與修復機制,激發金融主體的內生動力,促使其自我調整風險偏好。”
補齊普惠短板 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作為政策性金融機構,進出口銀行聚焦服務于對外經濟貿易投資發展與國際經濟合作。結合自身定位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進出口銀行201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當前我國金融體系的供給結構、創新能力、服務效率,距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尤其針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還有待增強。”胡曉煉認為,增強金融服務普惠性,提高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的能力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金融服務結構優化調整的重要方向。
在服務對象上,進出口銀行聚焦于外貿小微企業,依托外貿綜合服務新業態,顯著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同時,該行創新支持外貿小微企業模式,開展了小微企業直貸業務試點,并進行系統開發,推動小微直貸業務線上化、自動化、智能化操作。
“去年底,進出口銀行制定了支持民營企業發展23條措施,與32家民營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胡曉煉介紹。
據悉,進出口銀行還進一步發揮政策性金融引領、撬動資金的作用,通過與地方銀行業機構合作的方式,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撬動更多資源投入“一帶一路”建設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進出口銀行已經建立起一套以信貸為主體,投資、租賃、資金、貿易金融、咨詢等業務為補充的全方位業務體系。
目前,部分項目建設資金仍存在缺口。“解決資金缺口,還應充分動員各國政府、國際資本、民間資本參與,積極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調動多元化資金,拓展信貸、債券、股權投資基金等多種融資渠道。”胡曉煉認為。
這些問題的解決并非一蹴而就。她認為,要加強信息溝通與業務協同,研究建立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長效合作機制。下一步,進出口銀行將進一步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撬動多方資源投入“一帶一路”建設。
責任編輯:陳鑫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