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張家口陽原縣大渡口村的貧困戶杜喜葉,做夢也沒有想到過,自己還能拿到一張這樣的證書。經過一個月的培訓,她掌握了月嫂的基本技能,還學會了簡單理療手法。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張職業資格證書,像她這樣培訓上崗的家政月嫂,在北京非常吃香,輕輕松松月入萬元。
“中國溫度”扶貧特約
攝影&視頻/北京日報攝影部潘之望 編輯/小為
出品/騰訊新聞 北京日報
因位于燕山、太行山深山區,或分布在高寒的壩上高原,河北保定、承德、張家口等地有20多個貧困縣區,自然條件惡劣,干旱缺水,曾有數百萬貧困人口,構成一條環首都貧困帶。圖中的張家口陽原縣便在這條貧困帶上。
2019年3月初的張家口,氣溫尚未完全回升。2002年丈夫得癌癥去世后,杜喜葉靠著種地把兩個孩子拉扯長大。無奈自己也一身病,農田收成并不好,家里收入微薄,過冬的厚玻璃換不起,只能在原有的玻璃外糊一層塑料布。
杜喜葉家十分破舊,由于身體不好,她基本做不了重活。年前,聽說培訓月嫂的人到本村了,杜喜葉抱著試試的心態去參加,“就算當不成月嫂,能學學按摩緩解自己身上的疼痛也是好的。”杜喜葉心里琢磨。她早就聽別人說,有不少人上完這個免費月嫂培訓班,到城里去上班,月收入少則五千,多則上萬。
杜喜葉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推拿技巧。在培訓班授課的除了校長王志國外,還有不少“老畢業生”。金家莊高橋鄉的陸紅菊(左)就是其中之一。面對記者的采訪她毫不羞澀,一口普通話說得比老鄉們流利得多。
培訓課程中有早教環節。陸紅菊說,因為頸椎病,自己一度半身麻木,一年半都在家,沒有收入。本就不寬裕的家庭更加捉襟見肘。此前,她在職業培訓班學成后就去上班了,單位就在對口幫扶陽原縣的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品牌連鎖養生館。
說起來這一年多的見聞,陸紅菊喜上眉梢,她總結這一趟既是掙錢也是學本事,“過去基本沒收入,出去打工從最開始拿5000元,現在最起碼能拿1萬元了。還學知識、學說話。原來我普通話不行,跟人接觸多了會溝通了。”而剛學一個月的杜喜葉,已經能熟練掌握玫瑰花糕點制作技藝。
杜喜葉識字不多,但是學習積極性很高,回家還要翻有圖片的書,溫習課程。說起這些婦女的變化,校長王志國感觸最深。他說,教理療,不僅是為了讓貧困戶有一技之長,更是為了讓她們先學會保養自己,“只有身體好了,才能把生活搞好。”此外,還要教這些婦女學普通話,“張家口人口音重,以前學成推薦就業的學員,有的因為沒法和雇主溝通被退回來了。”
除了線下,還有線上課程。考慮到村里的文化程度不高,老師也在微信群里語音教學。這樣既節省時間和來回精力,也方便村里的大媽們反饋和交流成果。
王志國介紹,”我們培訓的人群是50歲以下有勞動能力的婦女,主要以貧困戶為主。除了月嫂的基本技能外,還要培訓他們推拿、理療的手法。按照對口幫扶計劃,這次要培訓大灣臺村和大渡口村共100人,學成后將這些人輸送到北京朝陽區。”
如何育嬰是培訓的重點內容之一。陽原縣大渡口村婦女主任沈麗梅說,村里共342戶、1220人,其中貧困戶153戶、240人,在勞動局和各級領導關懷下,安排職業培訓班給婦女們上育嬰和理療課。大家爭相恐后學,已經有10多個人學成外出打工,月收入最高能達到七八千元。我看在眼里高興在心里。”
像這樣的脫貧故事,在陽原縣還有很多。記者了解到,陽原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全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8年,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要求,構建強有力的責任落實體系,推動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全縣73個貧困村出列,10392戶、18382人脫貧退出,其中深度貧困村1098戶、2101人,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底的20.18%下降至10.18%。
杜喜葉給孩子打電話,說未來想去北京做事掙錢,減輕孩子們的負擔。
“要是在山的那一頭早脫貧了。”據媒體報道,在“環京貧困帶”上的村民經常這樣自嘲。曾經,環首都貧困地區是被很多人遺忘的角落、人往外走的地方。而如今,像張家口大灣臺村和大渡口村這樣的村莊,改變正在悄然發生。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