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廣西,大美自然。2018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系統改革創新、歲物豐成的一年,包括不動產登記“24小時不打烊”、用地用礦審批“三級聯審”等在內的多項改革全面深化,提升了自然資源供給效率。
自然資源供給效率實現新提升
試行專項用地指標核銷制,實現用地指標投放與急需用地項目的精準配置。2018年,全區先后下達用地指標1.04萬公頃,批準用地1.54萬公頃;供應土地2.98萬公頃,同比增加53.61%。統籌資金4.08億元開展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新近探明一批礦產資源儲量,尤其是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金、銀、鉛鋅、鋁土礦、方解石、陶土等礦產儲量,新增大中型礦床19個。實施盤活存量土地三年行動計劃,2018年共盤活2.92萬公頃,完成年度任務的208.57%。全區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同比下降5.32%,全區近五年平均供地率達71.66%,創歷史新高;創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19個、“四個創新”示范點1個,居全國前列;平果縣采礦臨時用地改革獲國務院通報表揚。
自然資源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在全國首推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用地“先用后報、邊建邊報”政策,出臺20條優化土地要素供給的政策舉措。深化“放管服”改革,將鄉鎮批次建設用地、土地利用規劃修改審批權委托或下放設區市政府,建設項目規劃修改審批縮減了1個月左右。在全國首創地政、礦政“三級聯審”改革,用地報件一次性通過率由原來不足20%提升至80%;不動產登記“最多跑一次”服務平臺在全區落地,創造了“24小時不打烊”全自助登記辦證服務的“南寧樣本”。
耕地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
嚴守全區436.4萬公頃耕地紅線,連續18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全區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45.16萬公頃,剝離耕作層表土4548.37公頃,完成64批7406.90公頃補充耕地指標網上交易,交易金額41.8億元,耕地表土剝離、補充耕地指標交易面積位于全國前列。完成自治區級國土規劃編制,嚴格土地、礦產資源規劃管控,規范礦業權出讓和審批管理,生態系統源頭保護制度體系日趨完善。制定3個綠色礦山建設地方標準,創建15個國家級、自治區級綠色礦山;東蘭地質公園獲國家地質公園資格,新批準欽州那霧山、廣西武宣2處自治區級地質公園。
增減掛鉤助推脫貧攻堅取得新成效
下放增減掛鉤項目立項、驗收審批權限,實現增減掛鉤省級“零審批”;提出允許預支節余指標交易籌措易地扶貧搬遷資金的創新措施,得到自然資源部肯定和表揚。全區2018年內批復增減掛鉤項目立項638個,實施規模27.36萬畝,擬復墾農用地27.03萬畝,可新增耕地22.1萬畝,實施規模是前9年總和的3倍多;推動增減掛鉤節余指標交易成交10.46億元,是前2年的6.62倍;獲國家同意跨省調劑節余指標1.33萬畝,計劃獲調劑資金40億元。
測繪和海洋管理工作邁上新臺階
為全區64個縣(區)糖料蔗生產保護區劃定提供基礎測繪服務,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等13項專題性地理國情監測項目。編制完成《廣西打造向海經濟行動方案》,支持以北海為核心在北部灣經濟區設立“向海經濟綜合試驗區”,完成廣西涉海服務業企業調查和第一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在廣西轄區內的調查工作,開展重大海洋生態修復項目,保護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環境系統成效顯著,有效維護了海洋生態安全。
數據來源:廣西國土資源宣傳中心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06日 15 版)
責編:季冉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