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外國記者聚焦中國兩會,美聯社前資深駐華記者胡大衛就是其中之一。胡大衛曾經參與過9屆中國兩會的報道,兩會成為他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一個窗口。對于中國的發展和變化,胡大衛有很多來自采訪一線的觀察和感悟。在中國工作、與中國結緣,胡大衛還娶了一位中國妻子——出于對妻子的愛和尊重,他“夫隨婦姓”,把自己的中文名字從原來的“魏大衛”改成了后來的“胡大衛”。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胡大衛的兩會故事。
胡大衛,先后參與了9屆中國兩會的報道。胡大衛回憶說,他從兩會報道人數和規模的變化中,看到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
美聯社電視新聞部前資深駐華記者 胡大衛:兩會是我們每年重要的報道,這是我的第一個兩會記者證,當時我還留著胡子,那是1997年。這是最近的一次,2012年的兩會,一開始,記者的隊伍還不是很長,但后來隊越排越長,而且大家到場越來越早,我們干脆先不帶三腳架和攝像機,而是派我們社里跑得最快的員工,凌晨4點起去排隊,搶占好的拍攝位置,門一開就沖進人民大會堂。
胡大衛說,通過兩會不僅可以了解中國中央層面的政策和立法,還可以了解到中國地方的情況。
美聯社電視新聞部前資深駐華記者 胡大衛: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從國外記者角度來說,(兩會)還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窗口,能多了解中國各個地方的政策。除了大會之外,還有很多機會(可以參加)小型會議,還真的可以來回問問題,或者有機會跟中國的很重要的地區的領導問問題,和多了解他們那里的情況,很多影響中國老百姓生活的政策在那提出。
在胡大衛先后參與的9屆兩會報道中,他和同事們拍攝和報道了上百場大大小小的會議。胡大衛坦言,會議現場的拍攝看似平淡,也不像一些突發新聞那樣的驚險刺激,但十年后回頭來看看,這恰恰反映了中國立法和決策的長期性和穩定性。
美聯社電視新聞部前資深駐華記者 胡大衛:其實我們拍攝的時候不是特別刺激,但這正是因為(中國的)這些變化和發展是很穩定的,每年都有,一直往一個方向走,有長期的計劃和追求。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從(每年的)兩會中,還是能看到(中國的)發展情況,比方說中國的高鐵,對我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
2013年,胡大衛帶著太太和三個孩子回到了美國生活,他本人也從新聞領域轉行做了教育。由于講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熟悉中國的文化和政策,胡大衛經常被派去中國出差,參加學術交流和招生工作。過去幾年中國的發展變化尤其讓胡大偉感到印象深刻。
美聯社電視新聞部前資深駐華記者 胡大衛:在中國現在還是變得蠻方便的,用微信,有時候忘了帶錢包,還能用微信買點煎餅,(記者:煎餅 )對,哈哈。
在胡大衛紐約的家中隨處可見中國元素,從藝術品、字畫到書法。胡大衛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都可以講流利的中文,小兒子也被他和太太送去當地中文學校補習中文課。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們可以從小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了解兩種文化,成為未來中美溝通的橋梁和使者。
責編:朱簫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