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流量造假:潮水退去誰在裸泳?

            2019-02-26 10:53:57     來源:北京日報

            1551148724364926.jpeg

            資料圖(圖源:視覺中國)

            流量“放衛星”,成了壓垮流量明星的最后一根稻草。近日,央視一期調查節目揭開了一些明星假流量和假數據背后的灰色產業鏈。原來,現在一些明星在社交媒體和新媒體平臺上動輒突破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點擊量和轉發量,大多是人為造假,好看的數據主要是借助可登錄多個微博賬號的“外掛”軟件完成。

            流量造假背后,不得不提非理性追星的粉絲,也就是所謂的“飯圈”。依托微博、豆瓣小組、天涯討論區等平臺,各路明星的“飯圈”們為了維護自家“愛豆”,拳打“黑子”,腳踢“路人”,動輒把自己的“愛豆”送上流量頂端。為集中力量支持共同的偶像,由粉絲自發組建或經紀公司安排成立的明星微博數據站應運而生。據曾經在數據站參與過打榜的粉絲透露,個人轉發藝人微博只能算日常簽到任務,想要快速增量,花錢買數據早已是“飯圈”捧偶像的共通手法。

            當然,在流量造假的騙局中,不能把板子都打在“飯圈”身上。造假產業鏈的邏輯是,任何人只要肯出錢,就能在相關平臺上“買贊”“買粉”。而在這場狂歡中,藝人經紀公司的推波助瀾,社交媒體平臺方監管的缺位,以及演藝市場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默許,都難辭其咎。看似夸張的虛假數據,在一環扣一環的“合謀”中應運而生。

            影視圈唯流量至上的惡性循環,是伴隨著前幾年資本大量涌入影視行業而興起的。好看的流量,意味著資本在短時間迅速聚集,飲鴆止渴的游戲里,人人都揣著明白裝糊涂,主動“犯傻”。可悲之處在于,盡管泡沫被戳破是遲早的事情,但所有局內人都心存僥幸,不相信自己會是這場“擊鼓傳花”游戲的最后一棒。

            當下最難的一點,是要重塑大眾對數據的信任。從2018年開始,電視收視率和視頻網站播放量的造假黑幕被相繼揭開,唬人的數據已經不能忽悠觀眾,當然也很快被無情的資本拋棄。事實上,繼視頻平臺愛奇藝2018年關閉前臺播放量后,微博平臺也于今年2月3日進行了數據顯示調整。調整后,微博轉發、評論數高于100萬時,均顯示100萬+,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流量數據帶來的“囚徒困境”式攀比。

            流量,永遠是影視圈這個名利場難以回避的話題,它代表的不再是單純的人氣,更是藝人、粉絲、平臺、監管機構、產業鏈條利益環節之間的多方博弈結果。流量明星的口碑要持續,若無優秀影視作品的滋養,只能是無本之木。隨著市場越來越趨于理性,流量的虛假繁榮注定難以持久,潮水退去,方知誰在裸泳——忽悠大眾的,終難逃被大眾拋棄的命運。(普曼)

            責編:姚凌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