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部門印發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行動方案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劉麗靚
國家發展改革委19日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等18部門聯合印發《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提出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加快智慧廣電發展等27項行動任務。方案指出,鼓勵地方政府依法合規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建設、運營和服務。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綜合利用債券、保險、信貸、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為社會領域公共服務項目融資提供支持。
業內人士指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是補齊民生短板的重要抓手,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重要手段。補齊社會領域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增強非基本公共服務弱項,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既有利于加強社會政策兜底保障、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有助于擴大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積極培育發展國內市場,對于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社會領域公共服務投入不斷加大,設施條件不斷改善,但相對于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仍然存在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發展不均衡等突出問題,托幼、就醫、養老等方面的服務質量和水平與群眾期待還有不小差距,這既是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也是潛在的巨大國內市場。
麥肯錫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中產階級已有2.25億人,至2020年還將增加0.5億人,其拉動消費升級與配置服務消費的潛在動能不可低估。此外,到2020年,國內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左右,并且伴隨著人口生育政策的最終完全放開,我國新生人口數量也將不斷增加,從而對健康養老、教育培訓以及家政服務等都形成不小的需求拉動;同時,作為主流消費群體,“90后”“00后”更注重消費的個性與體驗,對文化創意與體育運動等服務產品將構成可觀且持續的消費動力。
當前部分領域消費增速呈現邊際遞減的態勢,很大一部分因素源于消費信心不足,而信心不足的一部分因素在于國家公共保障措施不夠完善,比如在醫療、養老保險等領域的投入不夠,導致消費者更傾向于存款而不是消費,以保障未來生活安全。要填補這一短板,就必須下決心改變建設性財政主導的積極財政政策,實現公共財政主導的積極財政政策。比如將更多的財力投入到社保福利等民生領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健全防護型保障體系,從而增強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持續提高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
同時,通過PPP、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為社會領域公共服務項目融資提供支持。基于政策支持利好、需求企穩擴張、供給跟進發力等方面的支撐,未來服務消費超過實物消費且二者共同引領經濟持續增長與轉型升級的格局值得期待。
責任編輯:李鋒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