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專家:談談股指期貨的兩個認識誤區

            2019-02-18 07:39:17     來源:證券日報

              談談股指期貨的兩個認識誤區

              在解讀了股指期貨與股市的關系之后,今天我們再來談談股指期貨的一些認識誤區。有一種觀點曾很流行:“股指期貨一手就要十幾萬,全市場90%的散戶賬上余額不超過10萬,所以股指期貨是給機構用的,機構擁有了自我保護的盾牌,而散戶只能逆來順受”。其實,只要科學分析一下機構與散戶的真實需求,就會發現上述觀點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如何看待市場公平與否?不公平的意思是說別人的需求得到了滿足,而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散戶到底有沒有用股指期貨的需求?2017年,上交所和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搞了一個聯合調查,發現約15%的散戶賬戶上只有1支股票,30%左右的散戶賬戶里只有2支股票,27%的散戶賬戶里只有3支股票。那么問題來了:賬戶里只有很少幾支股票的投資者,是否有使用股指期貨來對沖系統性風險的真實需求?答案顯然是沒有。比如,當你手里只有1支股票,若用股指期貨來“對沖”風險,其效果很可能是兩頭虧錢,因為單支股票的走勢不代表整個市場的走勢,有可能該股票價格在下跌,但市場指數在上升,此時股票端虧錢,而期貨端也在虧錢。因此,從事實上的數據客觀來看,90%以上的散戶并沒有用股指期貨來管理風險的實際需求。

              機構有沒有這樣的需求呢?機構的投資邏輯和散戶不一樣,機構所追求的是穩定而平滑的收益曲線,一般做到年化8%到10%就滿足了,追求的是穩步上漲。如何做到“穩”?其實就是現貨端一般有幾百甚至上千只股票,盡量分散投資,然后用股指期貨來對沖系統性風險。為了對沖系統性風險而鎖定超額收益,機構愿意放棄未來股指上揚可能帶來的收益,這是對沖的應有之義。

              此外,機構在用股指期貨進行風險管理的時候也要面臨很高的成本和風險。比如,在套保時可能會遇到股指期貨升貼水的風險,還可能會存在交叉套保的風險;再比如,在股指期貨合約到期時,機構還將面臨換月移倉的成本。所以說,機構套保并非穩賺不賠,而是有風險的。我們舉一個現實的例子。去年10月22日,滬深兩市出現了很大的反彈行情,但是用股指期貨對沖的機構在這一天很可能是虧錢的。當日滬深300指數上漲4.32%,上證50指數上漲3.84%;同時,股指期貨漲得更多,因此這一天期貨貼水縮小了,有的品種如滬深300股指期貨甚至變成了升水。機構為什么會虧錢?因為執行套保的機構手里有期貨的空頭和股票多頭,指數上漲意味著股票賺錢,期貨虧錢。但這一天貼水是縮小了,期貨比現貨上漲的幅度更大,所以套保總體是虧錢的,平均虧0.7%。那么,散戶如果想做期貨套保,能否接受這樣的現實:在全市場暴漲飄紅的時候,自己是虧錢的?機構可以接受這一點,因為機構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收益,套保就要承受應有的成本。如果中小散戶沒有這樣的實際需求,也沒有這樣的心理預期,那么盲目呼吁參與股指期貨市場,其實是不明白期指套保的原理。

              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股指期貨可以T+0交易,而A股交易實行的是T+1,這對散戶不公平。這其實也是一個誤區。股指期貨為什么必須是T+0呢?這是由期貨合約的本質所決定的。期貨合約是履行義務的合約,交易所為了控制信用風險,設計了逐日盯市和保證金等制度保障。保證金的設立在降低風險對沖成本的同時也帶來了杠桿。如果股指期貨交易改成T+1,今日開倉,等到明日方可平倉的話,那么投資者的持倉將面臨不可預料的隔夜風險。由于期貨交易的杠桿,哪怕是較小的隔夜風險都可能給投資者帶來很大的損失。所以T+1一旦在期貨上執行,可以預料整個期貨市場交易將急劇萎縮,期貨市場風險將急劇上升,那么期貨市場所有的風險管理功能、價格發現功能、降低現貨波動以及改善現貨市場質量的功能都將化為烏有,而這些功能對包括散戶在內的所有市場參與者都是有利的。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和王亞南經濟研究院教授 韓乾)

            責任編輯:張瑤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