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P2P行業號稱“年薪百萬”如今日子難過

            2019-02-13 00:56:07     來源:證券日報

              P2P行業號稱“年薪百萬”

              如今日子難過

              本報見習記者 劉偉杰 

              昨日,一位在上海的P2P資深從業者李經理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入行五年多時間里親眼見證了P2P行業的火爆,不過目前整個行業在走下坡路,并且競爭極其激烈導致業務越發難做。

              “公司提供的產品主要以消費貸為主,額度為2萬元-20萬元之間,月息在1.5%-2%,服務費為2%-3%,且因客戶征信情況而異。”李經理表示,由于公司體量規模較大,在征信和放貸過程中會使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但違約事件也時有發生。另外,資金來源多為各路理財寶,但從2016年開始,公司業務步入下坡路,2018年經歷嚴酷寒冬。

              另外一位在上海的P2P資深從業人員章經理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8年公司和個人業務呈現“斷崖式”發展,以前50個人的公司月平均放貸達到3000萬元,資金來源多為市場閑置資金,居間服務費為2%-4%,放貸利息在1.5%左右,放貸方式完全靠線下,運氣好時年收入達百萬元不是夢,但目前公司遭遇多個需處置的違約個案,受國內法律程序流程較為遲緩,業務受到很大影響,公司也流失了大量工作人員。

              “七年時間,P2P在中國經歷了從天堂到地獄的輪回。”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朱振鑫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8年僅7月份就有165多家跑路,日均5家以上,半年多時間出現700多家公司停業或出問題,維權事件頻發。

              朱振鑫指出,中國式P2P是監管真空的產物,在很長時間監管機構缺位,直到2015年才正式納入銀監會監管體系。而其他國家監管相對成熟,比如美國的P2P監管就非常嚴格。由于美國P2P借貸行業具有明顯的證券化屬性,投資者認購的是貸款憑證,由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予以監管,而SEC一方面設定了很高的準入門檻,屏蔽掉了很多騙子,另一方面實施嚴格的行為監管,甚至要求每天都向SEC提交報告。

              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楊芹芹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式P2P大多強調金融屬性,多為小貸平臺,科技含量不高,有的甚至充當了網絡銀行的角色,沒有做到點對點,而是出借人借款給平臺,平臺再借給借款人,不是直接融資,是間接融資。相反,國外P2P平臺多強調互聯網背景,多為高科技公司。

              朱振鑫還指出,中國式P2P多為線上和線下結合模式,線上籌集資金,線下開發客戶、審核和風控等,不少平臺通過設立線下實體店增強獲客能力;而國外P2P采用線上操作一體化操作,基本上所有的流程都在線上完成。

              值得關注的是,楊芹芹表示,中國式P2P通常被打上了剛性兌付的烙印,通過增信和擔保提供本息保障。剛性兌付是中國金融體系一切風險的來源,同樣也是P2P風險的來源;而國外P2P平臺作為信息中介不提供本息保障,投資者自行承擔風險,平臺不承擔借貸違約風險。

            責任編輯:李鋒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