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角力金融板塊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陳瑩瑩 王凱文

截至中國證券報記者10日晚發稿時,2019年春節期間,以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業內合稱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紅包大戰”已斥資40多億元。與往年側重移動支付場景不同,今年“紅包大戰”凸顯BAT等互聯網巨頭在消費金融、財富管理等金融板塊的“短兵相接”。
“春節檔”成營銷主戰場
掃福字、掃手勢、搖紅包、集音符……春節期間,互聯網公司推出的“紅包”玩法讓人應接不暇,也宣告“春節檔”成為互聯網公司營銷的主戰場之一。
百度數據顯示,作為2019年央視春晚獨家網絡互動平臺,百度發出迄今為止歷年最高紅包總額,共計超19億元。支付寶方面,從1月25日到2月4日,全國超過4.5億人參與集支付寶五福,分享5億元現金。抖音、快手和騰訊微視分別推出了5億元、6億元、5億元紅包活動。此外,新浪微博推出“錦鯉紅包”數億元主題紅包。
除紅包金額刷新紀錄,互聯網公司還使出渾身解數,創新春節紅包種類和玩法。比如,百度春晚紅包互動形式比以往更加多樣,觀眾可通過搖一搖、小視頻和搜索關鍵詞方式參與。最早推出紅包功能的微信,今年推出能隨機生成不同金額和祝福語的拜年紅包。微信數據顯示,今年“90后”首次成為收發紅包主力軍,“80后”和“70后”緊隨其后。支付寶五福嘗試玩法創新,2019年用戶給螞蟻森林的一片“福氣林”澆水,可獲福卡。
其他互聯網“新軍”也不遺余力。騰訊微視正式上線個人視頻紅包玩法,除發紅包外,用戶還可分享“討紅包”視頻,獲好友打賞。快手充分發揮短視頻的特點和社區活躍的優勢,用戶只要和一位或多位好友組隊就有參與活動的機會。
爭奪流量紅利
除BAT等傳統互聯網巨頭外,抖音、快手、微視等多家短視頻平臺也通過春節紅包招攬用戶,爭奪互聯網行業“最后的流量紅利”。
在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看來,近年來,無論是微信支付還是抖音,都是借助“春節檔”營銷完成各自“逆襲”。就支付機構而言,春節“紅包大戰”的直觀效果是帶來綁卡支付用戶數大規模增長。其中,相當大的比例是“下沉市場”用戶。這類用戶典型特點是對新產品接受度低,所以常規營銷手段往往難以有效觸及,一旦接受產品,則忠誠度較高,具有較高市場壁壘。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認為,互聯網公司在“春節檔”的紅包比拼,一方面可充分利用春節期間用戶數量多、活躍度高等節假日優勢,借助春節場景促進用戶綁卡,提升有效戶占比;另一方面,進一步推動相關金融業務發展,結合自身最新金融板塊布局,將紅包作為做大做強特定業務重要抓手。比如,BAT在今年的“紅包大戰”中都有所側重,差異化發展有所顯現。從“性價比”看,紅包依然是比較好的營銷手段。在提升流量方面,紅包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當然,在提升黏性方面,春節紅包的作用還會打折扣。這與用戶習慣無法輕易改變有很大關系。(下轉A02版)
責任編輯:張國帥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