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的公司近半年在美訂單為“零”
音飛儲存終止收購或另有計劃
■本報記者 曹衛新
見習記者 蘭雪慶
自2018年2月6日停牌籌劃重大資產重組起算,歷時近一年時間,音飛儲存收購華德倉儲100%股權一事終究未能成行。
在對外宣布終止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并向中國證監會申請撤回相關申請文件后,音飛儲存日前召開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終止收購一事。
股東大會現場,公司董事會秘書徐秦燁解釋公司終止收購的緣由稱。“標的公司主要業務在美國和歐洲,但自2018年7月份以后已沒有美國的訂單,對未來的利潤影響較大。”
標的公司
遭“雙反調查”業績受累
成立于2002年6月份的音飛儲存于2015年6月份登陸A股市場,公司是國內專業從事倉儲貨架的生產和銷售的領先企業,是國內最大的倉儲貨架供應商之一。目前,公司主要業務分為以穿梭車為核心的自動化系統集成、各類高精度貨架產品、倉儲運營服務三大業務板塊。
2018年2月6日,公司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停牌。2018年5月4日,公司發布了《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關聯交易預案》稱,公司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華德拓展持有的華德倉儲100%股權,并募集配套資金,標的資產作價為4.56億元,其中50%交易對價以股份支付、50%交易對價以現金支付。
依據收購方案,交易完成后,華德倉儲將成為音飛儲存的全資子公司。公司方面很重視這一次收購,將其定義為上市公司不斷踐行外延式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并稱標的公司與上市公司同屬于倉儲物流行業,與上市公司在產品線、客戶群體、銷售渠道等方面存在諸多互補空間。不同于上市公司以直銷為主的銷售模式,經銷商渠道在華德倉儲的銷售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經過多年積累,標的公司與國內外多家實力較強的經銷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將獲得華德倉儲在國內外的經銷商網絡,有利于進一步豐富銷售渠道,開拓銷售版圖,提高市場滲透率。
正當市場默認公司大手筆收購華德倉儲100%一事處于順利推進狀態時,2018年11月21日一則《延期報送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項目審查一次反饋意見通知書》的公告引起了市場的關注。
原來,早在一個月前,公司即收到中國證監會反饋意見通知書,根據《通知書》要求,公司需就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有關問題作出書面說明和解釋,并在30個工作日內向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受理部門提交書面回復意見。由于反饋意見涉及的事項較多,核查和回復涉及的工作量較大,部分問題仍需進一步核查與落實,公司申請延期進行回復。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因收購事項終止,公司后續并沒有就《通知書》提出的相關問題作出回復。
2019年1月9日,公司即發出終止收購事項的通知。對于終止收購的緣由,公司方面表示,主要是鑒于在公司審議通過本次交易方案后,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及資本市場情況發生較大變化,交易各方認為難以按照本次交易方案繼續推進實施。經交易各方審慎研究,并友好協商,一致決定終止本次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事項,并向中國證監會申請撤回本次相關申請文件。
股東大會現場,有投資者進一步追問公司終止收購事項的原因,徐秦燁解釋稱,“標的公司主要業務在美國和歐洲,其目前已經被列入美國的雙反調查過程中,自2018年7月份以后已沒有美國的訂單,對未來的利潤影響較大。”
數據顯示,2016年和2017年,華德倉儲的海外銷售占比分別為53.21%和46.35%,占總收入的比重較高。徐秦燁表示,雙反調查對標的公司未來的利潤影響是比較大的。
設立“合營公司”計劃
將另行打算
記者注意到,公司在2018年4月5日(即籌劃資產重組停牌期間)曾發布對外投資公告稱,擬與收購標的“華德倉儲”和另一合作方“南京超冶”合資設立“南京音華供應鏈管理服務有限公司”(暫定名)。其中,公司出資認繳12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40%;其余兩方各出資認繳9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30%。
依據此前的安排,南京音華將專注于供應鏈的管理,鋼材、鋼板網上銷售,貨架、金屬制品制造及銷售,道路貨物運輸及倉儲服務等業務。南京音華的設立能最大限度發揮公司產能,逐步減少各子公司原材料庫存,提高公司資金利用率,實現公司供應鏈發展的戰略布局。
目前公司已宣布終止收購華德倉儲100%股權,設立合營公司的計劃又將作何安排?公司財務總監戚海平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華德倉儲可能不會參與了,公司還在與南京超冶協商,第一是不是繼續往下搞,第二個是出資比例怎么分,目前還沒有敲定。”
談及未來是否會重啟此項收購時,徐秦燁表示:“目前是已經簽署終止協議了,至于未來能否再啟動,或者標的資產基本面能否轉好,目前尚不確定。”
記者注意到,公司已和交易對方華德拓展投資有限公司、曹永欣于2019年1月9日簽署《關于、的終止協議》,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的終止不構成任何一方違約,各方互不承擔任何違約責任、損失賠償責任、補償責任等。依據承諾,公司將自2019年1月15日起1個月內不再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責任編輯:李鋒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